城大馬蹄蟹校園保姆計劃成果豐碩

陳倩茹

 

約120名來自10間中學的學生4月17日來到香港西北部的下白泥,在這具生態價值的濕地將一百多隻馬蹄蟹放歸大自然,標誌香港城市大學(城大)與香港海洋公園合作推行的馬蹄蟹保育研究工作邁出成功的一步。

從2009年起,城大與香港海洋公園學院及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保育基金)合作推行「馬蹄蟹校園保姆計劃」,首次活動為期14個月。參加計劃的中學生在城大研究人員的指導下,學習飼養馬蹄蟹,並觀察、記錄馬蹄蟹幼體的生長過程,最後將長大的馬蹄蟹放歸自然。該計劃旨在促使中學生參與飼養馬蹄蟹,了解其生活習性及棲息環境,從而以正確態度看待野生生物,並學會協助瀕危物種的保育工作。

馬蹄蟹(學名「鱟」)早在四億年前已存在,在進化過程中改變甚少,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種之一。近年來,這種「活化石」因棲息地不斷受到人為因素影響,面臨絕種的威脅。至今全球僅剩下四個馬蹄蟹品種,其中兩個品種可見於香港沿海灘塗。

生物及化學系副教授單錦城博士透露,城大於2009年進行的調查發現,由於馬蹄蟹的棲息地受城市發展所干擾,牠們在香港某些沿海泥灘的數量在2002至2009年期間大幅下降九成。

「有研究指出,馬蹄蟹幼體對海水中重金屬的耐受性較高,但這些有毒化學物質會積聚在馬蹄蟹體內,並逐步進入食物鏈。因此,維持良好水質、保護馬蹄蟹的棲息地,特別母蟹的產卵及孵化地區,對保育馬蹄蟹十分重要,」單博士說。

單博士指出,繁殖馬蹄蟹的最大難題是保障其存活率,特別是馬蹄蟹在脫殼期間死亡率特別高。「我們在實驗室成功營造出自然的產卵及繁殖環境,而且研發了一種特別的飼料,讓馬蹄蟹以正常、甚至更佳的速度成長,」單博士說。他指出在野外自然繁殖的馬蹄蟹存活率低於萬分之一,但參與這項計劃的學生卻得以把存活率提升至16%。

城大早於2006年便開始與保育基金合作,研究改善人工繁殖及培育馬蹄蟹的技術,並改善馬蹄蟹的維生系統。位於深灣海岸的下白泥濕地是香港馬蹄蟹的原棲息地,研究者在部分馬蹄蟹體內植入小型晶片,然後放歸自然,隨後藉此偵測蟹群的成長過程與生存狀況。研究員將於未來六個月內,每隔兩星期重訪放生之地的泥灘,檢查回歸野外的馬蹄蟹之生存狀況。

此外,城大將於6月13日至16日首次在香港舉辦「亞洲馬蹄蟹保育國際工作坊」,繼續推進馬蹄蟹的保育工作。來自加拿大、中國內地、印度、馬來西亞、新西蘭、新加坡、台灣及美國的多名專家,屆時將齊集香港濕地公園,環繞馬蹄蟹的種群數目、棲息地、實際利用、大眾共識這四個主題,討論亞洲馬蹄蟹保育發展的方針及策略。

你可能感兴趣

联络资料

传讯及数据研究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