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授業、解惑外還需要甚麼?

陳龍根

 

「中國不應永遠做『世界代工廠』;走向富裕的中國,必須重視『問題導向』硏究,使『中國製造』轉變為『中國創造』,」香港城市大學(城大)校長郭位教授擔任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主講時說。

當外國人作出突破性貢獻時,往往有人引經據典地聲稱:「那沒甚麼新奇,中國早就有了。」郭教授質疑這樣的說法,認為某些概念在中國早就有了或許不無根據,但問題是有了概念後,為甚麼難以為繼,有所作為呢?。

「西方的研究精神與實踐也可以稱得上『古已有之,於今為甚』,要求凡事都要問個為甚麼,崇尚獨立思考和客觀批判,」郭教授接着說。大約二千年前,中國人已有『格物致知』(《禮記·大學》)之說,但是我們的教育仍然受限於傳道、授業、解惑,學生也以學業成績為唯一衡量標準,缺乏創新精神。改變這種狀況,責任在於學校。

人類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在求知及傳授已有知識的過程中,還應鼓勵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和道理,不斷創新,拓展知識疆域。

「研究須以事實為根據。它的應用範疇不只限於科學和技術,更涵括人文藝術和社會哲學。研究者應訂定明確目標,為最多的人謀取最大福利,」郭教授補充道。他指出,研究不止要落實於教育,以充實教學內涵與教育改革;還要落實於企業經營和政府運作,以提高效率。「我們不但要在大學教育中推廣、落實研究,並且要鼓勵學生從小做起,讓研究成為當代教育中的主要一環。」

人類天性好奇,對天地萬象、人間諸事都有求知的興趣;始則偶然發現,繼而有意探求,再後來從事有計劃、成系統的探究,以求取新的知識。在當今全球化世紀,人類須攜手解決共同面臨的問題。正如英國不再是當年的“the workshop of the world”(世界代工廠),中國快速脫離貧困落後,作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一員,當今要務,也應着眼於「問題導向」的硏究。創新研究,正是發展的方向。

「世紀大講堂」素有「思想的盛宴,學術的殿堂」之稱,是一檔以「學術也一樣讓你聽得懂」為宗旨的熱門節目,不僅有強烈的文化抱負,而且形式活潑,內容涉及社會、文化、金融、教育、政治、科技等不同領域。自2001年播出以來,曾邀請多位海內外著名專家、學者擔任嘉賓,其中包括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主楊振寧教授和查爾斯˙湯斯教授(Charles Hard Townes)等。

訪談節目於619 鳳凰衛視中文台下午2:10分首播,周日上午8:30分和晚上11:30分重播。或登入以下網站收看節目: http://phtv.ifeng.com/program/sjdjt/

你可能感兴趣

联络资料

传讯及数据研究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