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對話:中國文學的普世價值

莊開仁

 

當代著名散文家兼文學評論家劉再復教授應香港城市大學(城大)邀請,4月22日主持了一場傑出學人講座,與城大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教授合作,以「對話:中國文學的普世價值」為題,為本校師生和各界聽眾講述自己對這一重大課題的見解。

鄭教授首先介紹劉再復教授,指出劉教授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擔任文學研究所的所長,是內地最高文學研究機構的主要負責人,後來又在海外生活20年,潛心思考、寫作,出版了多部專著,所以是最適合來講述「中國文學的普世價值」的人。

一如鄭教授在開場語中的點題,劉教授所談,既標舉中國文學的高度藝術特性,也指出它與社會政治相關的一面。他首先肯定有「普世價值」存在,而優秀中文作品可以

具有普世價值。他說曹雪芹的《紅樓夢》等著作可以超越時代地域而感動讀者,就是一個例證;瑞典文學院將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文作家高行健,所舉的理由正是「作品的普世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語言的豐富機智」。

劉教授又指出,某些自稱「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價值,例如當年希特拉宣揚的德意志種族文化,或中國內地某時期強調的「階級論」,只是「小同」而非「大同」,不是真正的普世價值。優秀的文學作品超越世俗的領域,觸及人類的心靈、想像力、審美體驗。劉教授認為,中國先秦古典,與西方的哲學、印度的大乘佛教可以相通,都具有普世價值;例如先秦的哲人老子論及戰爭,說「勝而不美」,這思想體現了普世關懷,而且高於西方以凱旋門炫耀戰爭勝利的觀念。

鄭教授的對話為劉教授所說作了補充,指出普世價值不僅能夠超越時間而獲得人類贊同,而且「和而不同」,能容納對普世價值的不同理解。劉教授接着說,最根本的理解,就是「情」這個本體,這是人類共有的。

聽眾對這場講座反應熱烈,提出了不少問題;兩位教授給予解釋,直到講座結束之後,還與學生一路交談。

你可能感兴趣

联络资料

传讯及数据研究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