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校長遇上諾貝爾獎小說家

林婉萍

 

「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先生是偉大的作家,為人誠懇,即使意見不為所有人認同,仍是坦率直言。他是典型的藝術家,新意盎然,充滿自信。雖然作品有時候會惹怒他人,但他還是真心誠意的。」

校長張信剛教授在10月5日接受伊斯坦堡Bilkent大學一位學生記者訪問時,對土耳其小說家奧罕帕慕克先生有以上的評語。張教授當時正在土耳其為一項計劃中的協作通識課程進行策劃工作,並未得悉帕慕克先生將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接受Bilkent通訊》訪問後不久,張教授即接得好朋友帕慕克先生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好消息。張教授非常興奮,想立即祝賀好友,於是就在伊斯坦堡的Hajji Baba餐廳,傳真向正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的帕慕克先生道賀。恰巧的是,他們約三年前首次在伊斯坦堡會面時,也是透過同一所餐廳的傳真安排。

張教授說:「帕慕克先生是我喜愛的作家,更是城大傑出學人講座的講者。他獲得這項殊榮,實在令人高興。」

2003年夏天,張教授一位朋友向他推薦帕慕克先生的小說《我的名字叫紅》,開始認識這位作家。張教授一直對中東文化和歷史很有興趣,深深被小說吸引。他在寫給帕慕克先生的信中表示:「讀你的小說,不僅是欣賞了一本令人煥然一新、別具啟發性的小說,還可深入了解16至17世紀微型畫家的生活感受。」 張教授對小說非常著迷,以至與家人坐郵輪渡假時,給子女和親友取笑稱為「我的名字叫紅」。也是在這次假期裏,張教授下了決心要訪問伊斯坦堡。

2004年1月,農曆新年期間,張教授到了伊斯坦堡短暫逗留了五天,就在離開前一天,終於與剛從印度回來的帕慕克先生碰上了。這次見面引發了張教授的創作靈感,他把自己對伊斯蘭藝術和歷史的追尋以及對《我的名字叫紅》的感想寫成一篇散文,題為《From Hajj Baba to My Name is Red: A Personal Journey》,於2004年10月在城大跨文化研究中心的刊物《Ex/change》上發表。《明報》於11月出版該文的中譯本,並於2006年10月14日重刊節譯本。一本權威的知識月刊«讀書» 及台灣一本同類 刊物 «印刻» (INK) 亦曾刊載該文的中譯本。不過,更重要的是,張教授把這位重要的土耳其作家帶到城大,讓教職員和同學可提早親炙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帕慕克先生於2004年應張教授之邀來港,於11月25日在惠卿劇院以「創作小說《我的名字叫紅》」為題,為慶祝城大20周年的傑出學人講座系列作壓軸演講。帕慕克先生在講座中談及如何從最初的構思到搜集資料做研究,到最後創作小說出版,與聽眾熱烈討論。

翌日晚上,校長邀請了50位嘉賓到其府第參加城市文化沙龍,與帕慕克先生閒談討論,了解他對伊斯坦堡的深厚感情。

張教授不但為城大師生和香港介紹了帕慕克先生,更不時透過在兩岸三地的演講撰文,講述伊斯蘭歷史藝術、帕慕克先生及其小說《我的名字叫紅》,讓讀者加深認識帕慕克先生及其作品。

編者按:請按互聯網連結傑出學人講座,重溫2004年11月奧罕•帕慕克先生見解獨特的演講,或按連結“From Hajj Baba to My Name is Red: A Personal Journey”,細閱張教授對伊斯蘭及帕慕克先生小說的體會。

你可能感兴趣

联络资料

传讯及数据研究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