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讓我有機會接觸香港社會"

張玲

 

初次見到耿春亞是在他23歲的生日派對上,神采飛揚的他正樂津津地看幾個朋友打遊戲機。那是去年暑假,正值他領導的“第五媒體”團隊被告知在香港工程師學會主辦的“香港多媒體流動通訊創作比賽2003”獲得金獎。  

 

這是耿春亞自從2002年9月入讀城大物理及材料科學系碩士研究生以來第二度獲獎。兩個月前,他的團隊剛剛奪得青年企業家發展局主辦的“香港青年企業家挑戰賽2003”冠軍。

 

今年是耿春亞在城大度過的第三個年頭,再次見到他並問及他的參賽體會,他坦言喜歡贏獎的興奮感覺。為此,在短短的兩年多時間,他與他的團隊至少參加過四次商務與科技方面的校外競賽。

 

 

團隊精神

不過,贏獎並非他參賽的主要目的。“得獎自然讓我們感到欣慰,興奮,其中奮鬥的過程更讓人回味無窮。”顯然,他說的不僅僅是自己,還包括他的團隊——在兩次競賽中鋒芒畢露的“第五媒體”。

 

在總結成功經驗時,耿春亞認為,創新和團隊精神是其成功的關鍵。一提到團隊,他立刻有了精神,“我很高興我能找到這麼好的組員,我們一直默默為項目奮鬥。我們的付出終於有了回報。”

 

“第五媒體”團隊是耿春亞抵港不到兩個月內建立的。團隊中的13位基本成員多是入讀本港不同大學的內地學生,其中包括5位城大學生。

 

在人生地不熟的香港,面對時間和資源的限制,要將不同學科、不同教育程度的隊員聯合起來,凝成一股力量去攻克一個個項目難關,這的確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但是,耿春亞喜歡這樣的挑戰,因為他喜歡結交不同的人,與不同的人一起工作,從而培養團隊精神,鍛煉人際交往能力,以及組織規劃和管理能力。“對於年輕人來說,建立一個好的個人交際網和發展領導才能很重要。”說這番話時,耿春亞一臉認真,雙眼在厚厚的鏡片後發光。

 

“每次參賽,在我有了理念之後,我會一個個地去找組員。我很慶倖我能找到很多有共同理想的朋友加入我的團隊。”他再次強調自己的團隊,看來,他已把自己和團隊看成一體了。

 

耿春亞領導和參與的獲獎專案分別是“人體特徵曲線識別系統”和“移動終端電子信用卡系統”。問到他專案理念是如何產生的,他說那是“自然而然的事”。

 

比如說“移動終端電子信用卡系統”,“那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就像三十年前的電腦,十年前的互聯網一樣,無線網路在數十年之後必將普及。到那時候,手機電子信用卡,個人終端網路將是人人皆知,戶戶必備的服務。我只是比別人想的早一點而已。”說得那麼輕鬆隨意。

 

就是這個“早一點而已”,使得他和他的團隊通過結合各種技術,研究出用手機發送系統實現信用卡購物交易過程的系統,奪得“香港多媒體流動通訊創作比賽2003”金獎,並獲得香港科技園兩年免費租約。

 

展望將來

 “我常常鼓勵自己在讀書的同時多看看和探索這個世界。我個人認為一個人以前的經歷也好,生長和學習的環境也好,都不是最關鍵的因素。機遇女神只會光臨生活的細心人。”這大概可以解釋何以他會比別人想的“早一點而已”吧。

 

早在清華大學念本科的時候,耿春亞就曾經參與和組建過各種各樣的團隊,並獲得眾多的獎項。此外,他在多個領域的涉獵成果還包括一項發明專利和兩篇研究性論文報告。

 

問及他目前在城大的學習和生活,他說:“城大優越的地理位置給了我很多機會接觸香港社會。”“我現在很明確我將要做什麼。經過了這麼多次的比賽磨練,我變得成熟多了,承受壓力的能力也更強了。”

 

他要做的是申請去美國留學。比如去哈佛、斯坦福或耶魯入讀國際金融系博士學位。

 

在耿春亞眼裏,學科之間是沒有界限的。在清華的時候,他什麼課目都會選修點,像電腦、生物醫學、無線通訊等等。“我覺得經濟必然要和科技結合。”擁有多年理科基礎的耿春亞,自信能夠在經濟領域有番作為。

 

其實,耿春亞的獲獎專案也多是跨學科研究。他認為,他的團隊之所以能夠在上述的兩次比賽中獲勝,“不僅是因為我們有理念,還因為我們對科技有很好的瞭解。我們覺得有些參賽者太過注重商業應用而忽略了科技。”

 

耿春亞希望趁年輕時多學些東西,並且信奉哈佛關於學業的一個“20%和80%定理”:一個人以20%的精力智慧獲取80%的成功,是為效益最高,餘下的80%,應去獲取更全面的人生。他所具有的激情、創新和奮鬥精神將無疑會給他帶來全面、精彩的人生。就像他所仰慕的白手起家的香港大亨李嘉誠一樣,發掘出自己的潛力。

 

不過,“無論我將去哪里讀書,毫無疑問最終我會回國,將我所學的應用於養育了我的祖國。”對於這一點,他非常肯定。

你可能感兴趣

联络资料

传讯及数据研究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