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為者亦若是——香港高等教育報告的啟示
不過,報告所建議的改革,可能將對大學在研究與教學等多方面帶來衝擊,因此,報告發表後,更掀起另一波的討論熱潮。城大教職員協會也就此舉行了三場公開論壇,徵集同事意見,並將在短期內向當局反映。
對於這份引起廣泛討論的報告,張信剛校長自然成為媒介爭相採訪的對象。不過,《靈機》還是覺得可以再跟校長談談這個問題,畢竟外界傳媒所關心的角度與城大同事並不完全一致。
對此,校長也頗有同感。他說﹕「我既是香港公民,又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同時又是城大校長。我看教資會的香港高等教育報告時,往往是結合這三種身分來看的。不過,傳媒之所以來找我,主要是因為我的第三個身分,所以我的回答和考慮,也都是以城大校長身分而發的。今天,我可以在這裡談談我比較個人的感受。」
報告建議各院校要建立一個以「學分累積及轉移」為基礎的學歷架構。有些大學校長強烈反對,擔心好學生會因此而流失。不過張校長卻沒有這個憂慮。為什麼?「我覺得城市大學的課程範圍涵蓋極為寬廣,既有4,750個副學士學額,又有大量切合學生需要的晚間課程,而且交通位置便利。在學分轉移之下,我相信,我們固然會有所失,但也會有所得,得的可能還超過失。此外,站在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我也認為不讓學生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是說不通的。」
報告中另一個同事極為關心的課題,是教職員薪酬與公務員脫的建議。關於這點,校長不贊成,也沒有從根本加以反對。他說﹕「大學教育工作者的薪酬為何要和公務員一樣?在理論或哲學上我們既無法找到基礎,世界各地的大學也罕有這種做法。所以我只要求政府給我們一個解釋。既然當時規定要掛的是政府,現在假如決定脫,除了要給我們一個原因外,更要選擇一個最可為人接受的時間和做法。」他又說﹕「在沒有明顯益處的情況下,在這個時候為高等教育帶來不安與混亂,實屬不智。」
作為一個市民,校長覺得政府是不得已地在進行一個「不可能的遊戲」。「香港的稅基窄,稅率低,在還沒有找到新的財富創造來源之前,政府將面對每年大約600億港元的財政赤字。所以,在整個事件上,政府是有其不得已之處。而跟許多私營機構的員工比起來,大學工作者的工作已相對穩定得多,令人艷羨……如果我們反對與公務員脫,也必須要有一套合理而服人的依據。」
此外,校長認為,脫並不等於縮減預算。「如果政府在整體撥款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宣布『脫』,就會有些人受損而另外一些人得益。」
至於近月來引起熱烈討論的研究資助方面的問題,校長又有甚麼看法呢?
在這一點上,校長最感鼓舞的是,報告建議用表現來作為將來的定位和撥款的基準。「過去我們所反對的,是以歷史和標籤來撥款。現在這個方法,正好給我們一個表現的機會。我相信,只要教資會能堅持按成績撥款,我們就不會差;萬一同事因表現不好而得不到撥款,那我們也無話可說了。」
校長希望能用「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和「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來與同事互勉。他語重心長地表示﹕「的確,今時今日的我們,短期內並不可能被指定為首要的重點發展大學。不過,這只說明我們還必須繼續儲備實力,並不代表我們以後沒有機會。所以我們今後更要群策群力,特別盡力平衡教學與科研的需要。我希望我們有朝一日也可以把教學做成一個『卓越學科領域』。世界上沒有一家好的大學,研究做得好,本科教育卻做得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