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结果(2006-07年度)

共有十间学校参与本年度的计画,有5071名学生填写筛选问卷。 当中有149人被评为反应型攻击者、62人被评为操控型攻击者、89人被评为攻击型受害者及355人被评为退缩型受害者。

量性研究

一. 反应型攻击者小组

学生问卷结果
量表

有效人数

平均数差异

F值
攻击行为
(CBCL-YSR: Aggressive behavior)
47 -4.83 10.52**
反应型攻击行为
(RPQ: Reactive aggression)
41 -2.65 26.67**
**p<.01

结果显示,完成小组后的学童,与小组开始前比较,其攻击行为及反应型攻击行为均有显著减少。

二. 退缩型受害者小组

学生问卷结果
量表

有效人数

平均数差异

F值
焦虑/抑郁
(CBCL-YSR: Anxious/Depressed)
69 -4.09 22.33**
直接欺凌指数
(PVQ: Physical Victimization)
71 -1.30 53.95**
言語欺凌指数
(PVQ: Verbal Victimization)
70 -3.18 53.95**
社交排斥指数
(PVQ: Social Exclusion)
71 -3.18 111.30**
**p<.01

结果显示,完成小组后的学童,与小组开始前比较,其焦虑/抑郁、身体和言语欺凌指数及社交排斥指数均有显著减少。

质性研究

一. 反应型攻击者小组

a. 学生

通过内容分析法,归纳及比较学童在参加小组前及小组后在个别访谈中所给予的答案,结果发现小组能有效地协助组员建立多角度的思考模式。 学童在面对社交问题时,会考虑周遭更多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在对话中,他们会比之前使用更多「或者」、「可能」、「有机会」等字眼,这比较在前测时他们会经常使用「一定」、「必定」等绝对性字眼,他们的认知层面能容纳更多的可能性。 谈及行动上,「暴力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想法的出现次数大幅减少,而且在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时,学童会比之前更加顾及到他人的感受,并且懂得理解别人的难处,也增加了对别人的感受的同理心。

b. 老师

通过内容分析法,归纳及比较老师观察学童在参加小组前及小组后在课堂上的表现,结果发现参与小组的学童在情绪及行为上,均有显著正面的改变。 学童更加懂得控制自己暴躁的情绪,并且有能力在愤怒爆发前,冷静在控制自己。 在课室内,他们与同侪的关系有明显的改善,并且结识到更多的朋友。 在面对人际关系冲突的时候,他们能够以理性、负责任的态度和方式去解决、并且在面对难题时,他们懂得寻求老师的协助。

二. 退缩型受害者小组

a. 学生

通过内容分析法,归纳及比较学童在参加小组及小组后在个别访谈中所给予的答案,结果发现小组能协助退缩型受害者的学童建立更强的自信及自我形象。 他们的沟通技巧及自表能力有显著的提升,会更愿意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并学懂理性地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要求。 在解决问题上,他们对自己的解难能力建立了更大的信心,并且能够以实际行动作出配合。

b. 老师

通过内容分析法,归纳及比较老师观察学童在参加小组前及小组后在课堂上的表现,结果发现参与小组的学童能够以更积极的态度融入校园生活。 他们和师长及同侪有更好的关系,并且会更主动地参与班内事务。 老师也观察到学童在情绪行为上有显著的改变,他们面上有更多的笑容,并且变得较之前乐观。 他们亦能够主动地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和期望。 遇到问题时,他们会更愿意寻求老师的帮助去解决问题。

备注:由于输入及分析数据需时,部分研究结果未能在此公布。

回顶端

© 2019 香港城市大学 有教无「戾」校园欺「零」计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