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Jun 2023 大灣區研究 - 藥物殘留 自然環境中殘留的藥物如今已被視爲一種 #新興有機污染物 。而河口作爲連接河流和海洋環境的過渡帶,被視作污染物的過濾器,#監測河口 水質參數是防治河口生態系統污染的重要環節。 粵港澳大灣區人口衆多,工業密度高,畜牧業和水產養殖設施十分密集,特別是像珠江口附近的水生環境,是藥物等新興有機污染物出現的熱點區域。加上近年來新冠疫情的影響,藥物使用量的顯著增加也成爲引發環境水體中藥物濃度上升的不利因素。 爲了有效評估藥物在珠江口附近的持續排放給周邊水域帶來的生態風險,SKLMP成員林群生教授帶領團隊調查了2020年雨季珠江河口八大口門及其周邊海域水體和沉積物中40種藥物的環境殘留情況...
24 May 2023 氣候變化與海洋 溫室效應引發的氣候變化能最直接地讓人感受到人類活動給地球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一現象的背後是人類燃燒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氣等非再生化石燃料,由此釋放出的氣體與自然界中的碳、氮、硫循環相抗衡,進一步破壞大氣中CO₂和其他溫室氣體的穩定狀態,使得海洋中的溫度、pH值和pε值發生變化。除此以外,人類生產的氮肥磷肥也造成了廣泛的沿海缺氧和低溶解氧条件。這些問題最終都會嚴重威脅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 來自美國愛荷華大學的Jerald L. Schnoor教授是SKLMP傑出學者講座系列的第一位受邀演講嘉賓,他在第一期傑出學者講座上論述了自己對 “氣候變化與海洋” 話題的見解。今年4月...
12 May 2023 SKLMP獲批成立香港首個UNESCO RTRC-Coastal COMMIT 2023年4月5日,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SKLMP)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UNESCO-IOC)西太平洋分會(WESTPAC)第十四次大會上獲批成立香港首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沿海污染物監測和海洋創新技術區域培訓和研究中心(RTRC-Coastal COMMIT)」,梁美儀教授擔任中心主任。這是中國第三個以及西太平洋地區第六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區域培訓和研究中心。 RTRC-Coastal COMMIT的成立旨在滿足西太平洋地區生態安全的需要,從而保護重要的海洋棲息地以及其中的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我們將協助西太平洋地區及其周邊地區的國家...
08 May 2023 SKLMP成員於第48屆日内瓦國際發明展榮獲金獎 熱烈祝賀SKLMP成員城大化學系副教授羅璧君博士與其團隊在第 48屆日内瓦國際發明展上榮獲金獎!她的科研項目「用於miRNA檢測的TNA探針」是研究基於蘇糖核酸的探針,靈敏無毒、容易使用,可對活細胞中的致病靶標 microRNA作實時檢測,符合經濟效益,具有用於臨床測試的潛力,也是富有優秀發展前景的創新發明。
03 May 2023 SKLMP創科之路再添佳績 2023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勇奪大獎 第48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於當地時間4月26日至30日舉行。在本届發明展上,香港城市大學連續第三年成爲全港大學之冠,橫掃36個獎項。其中,SKLMP主任梁美儀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憑藉「提升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磚塊」項目,榮獲大會特别獎「韓國發明促進協會大奬」及「評審團嘉許金獎」兩個獎項。 沿海地區建造的直立人工海堤通常是不適宜海洋物種生存的表面平滑的混凝土結構,會對海岸生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而經過SKLMP研究發明的「生態磚塊」則是由低pH值環保混凝土製成,使用了回收材料並結合各種微棲息地的環境分析,適用於多種的海洋生物,可以幫助促進人造海堤的可持續生物多樣性...
18 Apr 2023 新型裝置氣泡屏障能有效治理微塑膠污染 除了拥有體積微小、難以分解的特性以外,微塑膠還是具有强大吸附能力的聚合物,因而它們極易吸收自身周圍的有害物質,並隨著生物積累進入食物鏈,對海洋生態造成極大破壞。科學家、政府組織、科技企業提出了一系列技術方案來幫助治理微塑膠污染。 當前,在微塑膠污染物的幾種環境傳輸方式中,河流途徑扮演著重要角色。SKLMP成員 Alessandro Stocchino 副教授和方家熙助理教授帶領科研團隊,研究了一種新型氣泡屏障裝置在不同水力條件下收集微塑膠的效能表現。該創新裝置的原理是通過空氣泵產生向上流動的氣泡幕,用足夠的水流將漂浮和非漂浮顆粒引向集水裝置,從而阻擋顆粒物,減少微塑膠污染。...
28 Mar 2023 城市雨水渠和污水處理廠的微塑膠 科研人員在近幾年的研究中發現,由於塑膠產品在人類社會的廣泛使用,海洋環境中的微塑膠污染已成爲了一個嚴重的生態問題。因其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小體積和難以分解的特性,微塑膠非常容易被海洋生物攝入。在這個過程中,它還可能將自身攜帶的有害添加劑以及從周圍環境吸附的有毒污染物質釋放到海洋生物體內,造成間接危害,最終威脅到人類自身的健康安全。 過往的研究中很少有提到城市雨水渠中微塑膠豐富度,及其通過雨污排放系統釋放到沿海海洋環境的情況。在SKLMP主任梁美儀教授以及SKLMP成員張肇堅副教授和林群聲教授的指導下,張凱博士(前 SKLMP 研究員,現澳門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領導的SKLMP研究團隊...
08 Mar 2023 探尋雪卡毒魚類中毒的真相 食物環境衛生署的記錄顯示,香港在過去的十幾年裏曾發生多起雪卡毒魚類中毒事件。 到目前為止,含有雪卡毒素的魚類大約有400多種,但事實上,有毒的珊瑚魚類無法自行產生雪卡毒素,而是因爲直接或簡接地進食了底棲甲藻岡比亞藻和福氏藻兩個屬中的產毒株系,從而積累毒素。一般而言,常聚居於珊瑚礁一帶覓食的海魚(如金錢龍躉、老虎斑、蘇眉及東星斑等)可能含有較高濃度的雪卡毒素。 雪卡毒素是耐熱的、沒有氣味和味道的脂溶性化合物,無法通過烹煮加工消除,最終會隨著魚肉進入人體攻擊神經和肌肉功能。雪卡毒魚類中毒原本是北緯35度至南緯35度之間區域的風土疾病,但由於國際海產貿易的發展...
27 Nov 2022 海洋生物可以通過表觀遺傳變化適應海洋酸化 橈足類是細小的浮游甲殼動物,廣泛分佈在海洋、淡水和鹹淡水環境。牠們不但可顯示環境健康情況,亦是多種海洋生物重要的食物來源。但日益嚴重的海洋酸化從多方面影響牠們的繁殖率。 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成員胡紹燊教授及韓國成均館大學的科硏團隊一同發現橈足類可以通過表觀遺傳變化適應海洋酸化環境。他們觀察到當橈足類跨世代暴露在酸化的水環境中, 與生殖相關的基因出現了表觀遺傳變化, 令橈足類的適應性增強, 有助於牠們在不良環境中恢復繁殖能力。這個重要發現已發表於國際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上。 更多資訊: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
02 Jun 2023 大灣區研究 - 藥物殘留 自然環境中殘留的藥物如今已被視爲一種 #新興有機污染物 。而河口作爲連接河流和海洋環境的過渡帶,被視作污染物的過濾器,#監測河口 水質參數是防治河口生態系統污染的重要環節。 粵港澳大灣區人口衆多,工業密度高,畜牧業和水產養殖設施十分密集,特別是像珠江口附近的水生環境,是藥物等新興有機污染物出現的熱點區域。加上近年來新冠疫情的影響,藥物使用量的顯著增加也成爲引發環境水體中藥物濃度上升的不利因素。 爲了有效評估藥物在珠江口附近的持續排放給周邊水域帶來的生態風險,SKLMP成員林群生教授帶領團隊調查了2020年雨季珠江河口八大口門及其周邊海域水體和沉積物中40種藥物的環境殘留情況...
24 May 2023 氣候變化與海洋 溫室效應引發的氣候變化能最直接地讓人感受到人類活動給地球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一現象的背後是人類燃燒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氣等非再生化石燃料,由此釋放出的氣體與自然界中的碳、氮、硫循環相抗衡,進一步破壞大氣中CO₂和其他溫室氣體的穩定狀態,使得海洋中的溫度、pH值和pε值發生變化。除此以外,人類生產的氮肥磷肥也造成了廣泛的沿海缺氧和低溶解氧条件。這些問題最終都會嚴重威脅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 來自美國愛荷華大學的Jerald L. Schnoor教授是SKLMP傑出學者講座系列的第一位受邀演講嘉賓,他在第一期傑出學者講座上論述了自己對 “氣候變化與海洋” 話題的見解。今年4月...
12 May 2023 SKLMP獲批成立香港首個UNESCO RTRC-Coastal COMMIT 2023年4月5日,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SKLMP)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UNESCO-IOC)西太平洋分會(WESTPAC)第十四次大會上獲批成立香港首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沿海污染物監測和海洋創新技術區域培訓和研究中心(RTRC-Coastal COMMIT)」,梁美儀教授擔任中心主任。這是中國第三個以及西太平洋地區第六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區域培訓和研究中心。 RTRC-Coastal COMMIT的成立旨在滿足西太平洋地區生態安全的需要,從而保護重要的海洋棲息地以及其中的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我們將協助西太平洋地區及其周邊地區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