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
人員
People
重點
研究
Highlighted research
實驗室
設施
Laboratory Facility
知識
交流
Knowledge Exchange
研究
補助
Research grants

我們保護香港和南中國的海洋環境

致力成為推動海洋環境研究的重要國際科研中心,為保護和管理海洋環境及發展社會福祉作出貢獻。

Pilot_01_high_res11.jpg

珊瑚大三角,或稱印度-澳大利亞群島,是地球上擁有最豐富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區域。 其龐大的生物多樣性長期以來吸引了衆多生物學家的关注;然而對於印澳群島生物多樣性熱點的詳細演化歷史,我們仍知之甚少。SKLMP成員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安原盛明副教授的研究團隊通過利用全面的化石數據集推斷物種形成和滅絕動態,重建了新生代時期的生物多樣性歷史。該研究成果已經發表至《自然》期刊。 研究表明,大約自2500萬年前開始,印澳群島出現單向多樣化趨勢,隨後不斷增長,直到約260萬年前開始進入一個多樣性穩定期。這一增長主要受物種多樣性依賴和棲息地規模的影響,同時熱應力的減輕也促進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研究人員指出...
恭喜SKLMP成員香港理工大学金靈助理教授與其博士後研究員李長超博士。他們研究團隊聯合山東大學劉建教授、SKLMP成員香港理工大學李向東講座教授以及多位國内外專家學者進行合作研究,構建了全球塑膠際微生物圖譜,揭示了塑膠際通過選擇性裝配其特有微生物群落而產生的生態安全和人類健康風險。 有關研究成果《Ecology and risks of the global plastisphere as a newly expanding microbial habitat》早前已被選為期刊封面導讀與精選內容刊載於《The Innovation》。在2024年7月由《The Innovation...
由梁美儀教授領銜的全球河口監測計畫(The Global Estuaries Monitoring Programme, GEM)是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永續發展十年(簡稱“海洋十年”,2021-2030)於2021年6月8日批准的首批次「海洋十年」大科學計畫之一( https://www.globalestuaries.org/)。在過去的三年裡,GEM計畫一直致力於研究方法開發與最佳化,並與全球合作夥伴建立聯繫。目前,我們正與全球六大洲的近150名科學家合作。我們已成功開發並驗證了一種可靠的分析方法,能夠利用小體積水樣本檢測河流、河口和海水樣本中的65種藥物殘留濃度...
DNAzyme技術在病原菌檢測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往往受到靈敏度和特異性有限的困擾。SKLMP成員香港城市大學化學系郭駿傑副教授與三峽大學生物與製藥學院王慧敏副教授合作,引入了一種新穎的類鉤狀DNAzyme激活的自催化核酸回路,用於普遍病原菌檢測。相關研究論文已刊登於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 這種創新方法巧妙地將識別元素DNAzyme與等溫、無酶自催化的雜交鏈式反應和催化髮夾自組裝相結合,以實現強大的信號放大。生物傳感器在特定範圍內對細菌表現出卓越的線性響應,具有極低的檢測限。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通用檢測平台僅需對鉤狀連接器模塊進行修改,即可識別包括大腸桿菌...
SKLMP在2023年持續舉辦了多項合作交流活動,並籌備舉行了許多研討會議。我們在報告中也很榮幸地介紹了實驗室去年所獲得的各個獎項榮譽、研究成果、基金資助,以及向社會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務。其中包括與內地學者合作的海洋生態系統健康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受到學界熱烈響應的訪問學者計劃,以及在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獲得多項大獎的生態健康發明等。 報告已經上載至 SKLMP 官方網站,歡迎您前來閲覽,了解更多我們的海洋生態研究! 查看年度報告: https://bit.ly/3YnbToH
21世紀初發現石墨烯後不久,二維材料便成為了材料研究學者極具興趣的領域。這些二維材料為當前研究,特別是新興物理、光電子裝置、催化、電池等方面,帶來了創新的改變。作爲調節二維材料性質的強大工具,插層指的是將外來物質(原子、離子或分子)插入二維材料的層間空隙(范德華間隙)或其范德華異質結構中。 SKLMP成員城大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曾志遠助理教授領導完成的綜述《二維材料的插層和原位研究》已于近日發表至學術期刊《Nature Reviews Chemistry》。先前關於二維材料插層的綜述文章大多從宏角度討論插層引起的二維材料在電子學、光電子學、磁性、能源存儲等方面效能的改變,以及相應的應用...
祝賀SKLMP成員香港科技大學張相如教授、香港大學李曉岩教授及SKLMP主任梁美儀教授! 他們共同參與合作的論文《水生環境中哪些微量污染物值得全球更多關注?》榮獲了美國化學學會頒發的2022年度《環境科學與技術》最佳論文獎,是「重要綜述」類別的並列第一獲獎者。 研究團隊提出使用加權平均風險商數的方法,綜合全球水域微量污染物的風險強度和頻率,以客觀地確定需要重點關注的新興污染物。 透過創新的元數據分析,研究人員識別出53種值得關注的微量污染物,包括藥物(例如磺胺甲噁唑和布洛芬)、農藥(例如七氯和二嗪磷)和工業化學品(例如 全氟辛烷磺酸和4-壬基苯酚),以進行風險管理和環境修復工作。...
藥物可以存在於不同環境介質中,它還具有生物毒性,有可能引發抗性基因,因此引起了環境研究的廣泛關注。通過污水排放和水產養殖中的獸藥施用等途徑,藥物最終將會流入海洋,並在海洋生物體內積累和傳遞,再以海鮮食品的形式重新被人類攝入。中國的藥物生產消費量及水產養殖生產均位居世界前列,然而目前對於海洋生物體中藥物存在和相關風險的研究相對不足。 在SKLMP主任梁美儀教授以及成員方家熙副教授和崔佩怡研究助理教授等人的共同指導下,博士後研究員吳榮本博士完成了一項有關海洋中藥物殘留的研究,並發表在了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
恭喜SKLMP成員香港理工大學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方家熙副教授,成爲2024 年度皮尤海洋保育研究基金的全球六位獲獎者之一,同時也是本年度東亞地區唯一的獲獎者! 皮尤海洋學者是由國際海洋科學專家委員會透過嚴謹的提名和審查程序中選出。該基金將為每位獲獎者提供為期三年共15萬美元資助,用於開展以海洋保育為導向的研究項目。方教授的研究主題是透過重建珍珠貝礁,促進香港的海洋環境健康、生物多樣性和海洋食品可持續性。我們相信該研究將為香港的海洋資源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珊瑚大三角,或稱印度-澳大利亞群島,是地球上擁有最豐富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區域。 其龐大的生物多樣性長期以來吸引了衆多生物學家的关注;然而對於印澳群島生物多樣性熱點的詳細演化歷史,我們仍知之甚少。SKLMP成員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安原盛明副教授的研究團隊通過利用全面的化石數據集推斷物種形成和滅絕動態,重建了新生代時期的生物多樣性歷史。該研究成果已經發表至《自然》期刊。 研究表明,大約自2500萬年前開始,印澳群島出現單向多樣化趨勢,隨後不斷增長,直到約260萬年前開始進入一個多樣性穩定期。這一增長主要受物種多樣性依賴和棲息地規模的影響,同時熱應力的減輕也促進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研究人員指出...
恭喜SKLMP成員香港理工大学金靈助理教授與其博士後研究員李長超博士。他們研究團隊聯合山東大學劉建教授、SKLMP成員香港理工大學李向東講座教授以及多位國内外專家學者進行合作研究,構建了全球塑膠際微生物圖譜,揭示了塑膠際通過選擇性裝配其特有微生物群落而產生的生態安全和人類健康風險。 有關研究成果《Ecology and risks of the global plastisphere as a newly expanding microbial habitat》早前已被選為期刊封面導讀與精選內容刊載於《The Innovation》。在2024年7月由《The Innovation...
由梁美儀教授領銜的全球河口監測計畫(The Global Estuaries Monitoring Programme, GEM)是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永續發展十年(簡稱“海洋十年”,2021-2030)於2021年6月8日批准的首批次「海洋十年」大科學計畫之一( https://www.globalestuaries.org/)。在過去的三年裡,GEM計畫一直致力於研究方法開發與最佳化,並與全球合作夥伴建立聯繫。目前,我們正與全球六大洲的近150名科學家合作。我們已成功開發並驗證了一種可靠的分析方法,能夠利用小體積水樣本檢測河流、河口和海水樣本中的65種藥物殘留濃度...

WE PROTECT THE MARINE ENVIRONMENT

我們保護活動的海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