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性評估工具(學生)

反應型攻擊者pdf

激怒反應
來源: Anger Response Inventory (Tangney, Wagner, Gavlas & Gramzow, 1991)

此工具主要評估學童在面對一些激發其憤怒情緒的情景時,會引起憤怒的程度、所作出的反應及對於後期結果的理解。所提問的情景都是一些日常生活會遇到時會令人容易發怒的,學童需嘗試想像一下自己身處訪問員所描述的那個情境,按每個情景回答五項問題:

  1. 「喺呢個情景你會有幾嬲呢?」(測試其激起憤怒情緒的程度)
  2. 「你有幾想去反擊你既同學 / 處理呢個情況 / 寬恕同容忍佢呢?」(測試其意圖及想法是具建設性、心深不忿、或任性易怒的)
  3. 「你會作出咩實際行動?」(測試其選取哪些攻擊性和非攻擊性的反應)
  4. 「點解你會揀呢個方法?」 (了解其在自我、別人和情況上作出的認知評估)
  5. 「你諗番實際上你會點做,你認為件事長遠黎講會發展成點?」(評估其在自我、別人和情況上的後果考慮)

 

預期後果
來源: Outcome Expectancy Vignettes 是從多份學者研究預期後果及攻擊目的的資料收集而成 (i.e. Asher, Chung, & Hopmeyer, 1995; Crick & Ladd, 1990; Hubbard, Dodge, Coie, Cillessen, & Schwartz, 1999; Perry et al., 1986; Slaby & Guerra, 1988)

學童需要想像自己身處訪問員所描述的那個情境,訪問員向學童發問如身處攻擊性場面時會預期有甚麼結果。情境包括三大類: 反應性、操控性(工具)和操控性(集體欺凌)。學童會被問及有關該情景的問題:

  1. 選擇攻擊性反應處理問題的後果
  2. 對方對自己的觀感
  3. 其他圍觀同學的觀感
  4. 自己的感受
  5. 預期事後會受傷及受罰的可能性

 

社交問題處理
來源: 改編自Interpersonal Problem Solving Analysis (IPA; Marsh, 1982)

訪問員按學童性別,描述一個關於朋輩相處的社交問題,和發問六條相關的問題:

  1. 「你覺得有咩問題呀?」(如何分析處境及界定問題)
  2. 「你諗到有啲咩既方法去解決呢個問題?」(解決問題的可能性數量)
  3. 「喺你啱啱講既方法入面,邊個方法你認為係最好既解決方法呢?」(選取最好的解決方法)
  4. 「咁邊個方法你認為係第二最好的解決方法?」(選取的後著)
  5. 「如果你搶咗佢個足球,仲推撞佢,你認為有咩事會發生喺你身上呢?」(預期的後果)
  6. 「咁你認為你之後會覺得點呀?」(情緒反應)

回頂端

 

操控型攻擊者pdf

學生會被問及5個由計畫研究成員設計的情景題。5個情景題涉及利益分配、利益誘惑、欺凌事件,以及校園生活上遇到的難題或爭執,研究員透過了解學童於不同情景的反應,以及反應背後的理由,評估他們的操控型攻擊性,如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心、以攻擊行為解決問題、將攻擊行為合理化等。

回頂端

 

退縮型受害者pdf

壓力情景處理
來源: Home Interview with Child (Dodge, Bates,& Pettit, 1990)

此情景處理原為評估小孩面對假切性情景時所作出的意圖歸因及攻擊反應。為切合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及校園環境的真實性,特意作出一些調節。四個情景為一些在校園會遇到的小麻煩,學童會答相關的三個問題:

  1. 「你覺得佢點解會咁樣做呢?」(意圖歸因)
  2. 「發生呢件事之後你會點做?」(反應)
  3. 「「有乜野原因令你會咁樣做?」(信念)

回頂端

 

攻擊型受害者pdf

學生在訪問中會回答3條情景題。第一個情景題取材自Home Interview with Child (Dodge et al., 1990);第二個情景題取材自一份研究兒童社會訊息處理的文獻(Camodeca, Goossens, Schuengel, & Terwogt, 2003);第三個情景題則由計畫研究成員針對攻擊型受害者的特性設計出來。

第一和第二個情景題屬於中性的人際關係情景,而第三個情景題則是一件於校園發生的欺凌事件,研究員透過了解學生反應背後的理由去評估他們是否攻擊型受害者,如敵意歸因、憤怒反應、將攻擊行為合理化以面對欺凌。

回頂端

© 2019 香港城市大學 有教無「戾」校園欺「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