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

學前康復落地 掌握治療黃金期

城大領航「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先導計劃」的研究顧問團隊,為香港幼兒教育及特殊教育提出改善建議

女青年會服務總監李雯珊小姐觀察到家長對於孩子發展遲緩認識不足的情況,頗為普遍。

許娜娜博士(中)及「救世軍天鑰家庭及兒童發展中心」的(左起)臨床心理學家黃啟恩小姐、高級主任鄧慧敏小姐、言語治療師徐曉彤小姐及社工凌彩華小姐。

許博士表示小朋友初期大小肌肉的進展比較明顯,會較易掌握平衡和不同動作。

救世軍的設備及教學材料。

城大的研究團隊:(左起)社會及行為科學系葉盛泉博士、副教授許娜娜博士、助理教授 陳慧芳博士及副教授區廖淑貞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許娜娜博士,聯同一班跨專業及跨院校的學者及社福機構的專業人士,受政府委任為「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先導計劃」的研究顧問團隊。成員包括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區廖淑貞博士、葉盛泉博士、助理教授陳慧芳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副教授蕭鳳英博士、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梁文德博士、康復治療科學系副教授鄭樹基博士和美國北愛荷華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謝午穎博士。這是大學研究工作面向社會服務的一次重大貢獻和體驗,許博士就這計劃進程作報告,為往後的社會服務提供了寶貴的改良建議。

許博士在香港城市大學擔任研究和教育工作,對香港幼兒教育極為關注,當政府邀約各大學為是次先導計劃進行評估研究,她便聯同其他院校的專家學者撰寫計劃書,最終獲政府委託主領評估研究。在評估是次先導計劃的過程中,最令許博士感恩的是,當年她和研究團隊成員教導過的學生,都已在各大機構擔任要職,包括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和救世軍,使計劃能夠順利進行。

這研究針對學前兒童的五個範疇,大、小肌肉、認知、言語和社交情緒,治療的黃金期是零至六歲。作為計劃的首席研究員之一,許博士說:「語言發展遲緩會引發小朋有許多不恰當的行為,主要原因是他們不懂表達需要。因此,促進他們的語言發展,能加強他們的社交溝通,讓他們學會情緒及行為管理。」女青年會和救世軍的專業服務團隊到參與的幼稚園及幼兒中心,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小朋友進行評估和治療,亦同時為教師和家長講解幼兒的發展和學習需要。在過程中,許博士的研究團隊觀察和研究當中的情況,作出報告,為未來成為常設服務提出改善建議。


社會各方面的接納能帶出正 面訊息,可以鼓勵家長們更 樂意讓其小朋友接受服務, 融入社群
李雯珊

女青年會服務總監李雯珊小姐表示,自八十年代,他們的幼兒學校已經開展融合教育,後來發現及早介入會令更多小朋友得到適時治療。因此,在2011 年便從事幼兒康復服務,在天水圍社區開始,她說:「從天水圍的服務中,我們觀察到有特殊需要的幼童數字不斷上升,而其中學習遲緩、自閉和語言發展遲緩較為常見。」有時家長認識不足是一個難題,對於一些學習遲緩的小朋友,家長未能察覺,甚至認為沒有不妥,以為是小朋友鬧情緒或發脾氣,更甚者是就算察覺有不妥,因為不願接受事實而寧願採取拖延、逃避的態度;加上幾年前,兒童康復服務的人數持續大幅攀升,治療輪候時間愈來愈長,結果耽誤了治療黃金期。她說:「研究指出遺傳基因有重要的影響,環境的影響因素也值得留意,但肯定的是如果我們不及早為他們提供服務,他們或較難於融入主流學校及社區。」李小姐亦指出,公眾教育是重要的一環,她說:「一般市民對這些小朋友的情況存有誤解。整體來說,社會各方面的接納能帶出正面訊息,可以鼓勵家長們更樂意讓其小朋友接受服務,融入社群。」因此,先導計劃就是要讓學校、家庭及社區三方面配合,為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及早提供康復服務,而對他們來說,可謂迫在眉睫。

同樣的情況,「救世軍天鑰家庭及兒童發展中心」高級主任鄧慧敏小姐,指出到學前介入是十分重要的,同時她看到這計劃在校服務的益處。她說:「及早介入就是我們想做的,加上其特色是可以到校,親身接觸到家長、老師,瞭解學童所需。學校和家庭是小朋友重要的生活環境,我們進入學校,知道學童的日常情況,瞭解他們的實際所需,因時制宜,提供更準確的評估及更合適的訓練。此外,老師及家長有時都會感到無助,而我們可以作為一個橋樑,在專業上、知識上和精神上提供支援,並調節他們對小朋友的期望,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臨床心理學家黃啟恩小姐表示:「我們會帶同社工、言語治療師和職業治療師登門造訪,視察他們環境,評估情況,指導家長為小朋友選擇適當的玩具,跟小朋友一起玩,從而觀察他們的反應,進行互動。我們想讓家長知道家庭參與在整個康復過程的重要性,家長若果能為小朋友作家居訓練,比起單靠每星期與治療師數小時的相處,康復進度一定事半功倍。」社工會定期家訪,記錄小朋友的復康進度。

許博士發現在推行這個計劃時,最困難的是學校地方不足的問題,她說:「土地短缺是香港最常見的問題。有些時候,因為某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小朋友需要一個較為清靜的環境進行評估和治療,而一些幼稚園因空間有限,要校長讓出校長室給我們作業。」因應空間問題,有一個機構自備流動治療車,開到學校附近,讓家長帶小朋友到車上接受療程。然而,某些學校又沒有合適地方停泊車輛,讓小朋友安全上落,這都是土地不足帶來的局限。另一方面,幼稚園老師上課時非常繁忙,缺乏空堂時間跟治療師進行良好溝通。

在研究的五個服務範圍中,許博士表示:「初期大肌肉和小肌肉的進展比較明顯,教他們跳和跑,玩一些玩具,學平衡等,他們會較易掌握;但到後期的認知、言語和社交情緒,則要多些時間。而讀寫障礙在這個幼兒階段會歸納為認知的範疇,我們只能作識別,而非診斷。到小一的時候,教育心理學家會首先幫小朋友做一個智商測驗,證明智商正常,再做一個讀寫障礙的測試,如發現處理文字有困難,才能診斷為讀寫障礙。人類語言有兩個區域,一個是理解,一個是說話,讀寫障礙的小朋友,說話那一區是正常,若口頭作答,會沒有問題;但要他理解和閱讀,就有問題。」 在現時小學的情況,許博士形容最多小朋友出現的狀況共分「三大門派」—— 讀寫障礙、自閉症和過度活躍症。當中以讀寫障礙為主流,言語治療師和教育心理學家所作的治療過程,亦相對較為複雜,中英文又有分別,中文需要教他們拆字,英文要訓練他們聆聽。現時正在輪候需要「三大門派」服務的小朋友為數不少,政府正在改善這個情況,若能在幼兒階段已提供服務,及早介入,對小朋友、家長、學校,以至社會都有着重大意義。

許博士亦相當關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從幼稚園升上小學的銜接機制。她希望幼稚園學童的個案資料能夠由機構遞交上社會福利署,讓社署與教育局相互跟進,在學童甫進小一時,「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和老師不用再花時間去評估,便可以繼續安排所需的服務和課程調適。此外,她亦期望研究報告的結果能夠有助培訓社會工作系本科生應對特殊教育需要學童的個案。

在這次先導計劃中,與多位畢業生合作,令許博士深感欣慰。看到她們從事其專業的工作,不管是女青年會的李雯珊小姐,或是救世軍的鄧慧敏小姐、黃啟恩小姐等,這群香港城市大學畢業生學有所成,以其專業知識與熱誠回饋社會,體驗了城大「敬業樂群」的精神。


社會福利署校學前康復服務的試驗計劃成效評估報告可參閱:
https://www.swd.gov.hk/oprs/index_en.htm#s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