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獻社會

學習改變世界

2018 年度「重探索求創新課程」大獎表揚學生及教職員努力不懈,把課堂習得的知識運用到家庭、工作以至日常生活的領域上

英文系學生吳穎南 (左)和陳展楠要求麥當勞停止向只購買 一杯外賣飲品的顧客派發膠袋。

陳裕娟博士與楊曉林證明了,身體上的老化無礙長者學習新東西。

在蔡振榮博士的社會創新及公共政策的課堂上,梁淑欣想到了「微型森林」企劃,以幫助全職媽媽。

香港城市大學推行「重探索求創新課程」(Discovery-enriched Curriculum, DEC),着重在教與學方面的探索與創新,人文社會科學院(CLASS)的教學策略亦以此為核心。推行「重探索求創新課程」時,人文社會科學院的教員帶領學生,研究人類及社會問題,藉此讓學生培養社會責任感,並認識可持續發展的各種議題。

人文社會科學院頒發2018 年度「重探索求創新課程」大獎,以表彰學生創新項目對社會的影響與貢獻,以下為其中三個得獎項目。

本科生(團體)大獎

棄置塑膠垃圾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有目共睹 ── 在香港的街道固然隨處可見塑膠垃圾,而放眼世界各地,連一些最偏僻的角落亦飽受其害。這個組別的得獎隊伍從問題根源入手,籌組網上聯署,遊說本地麥當勞餐廳停止向只購買一杯外賣飲品的顧客派發膠袋。

獲獎隊伍由英文系學生黃泳蓓、陳燕寶、Harshit SETHI、吳穎南、阮庭蔚及陳展楠組成,並由黃壯偉博士擔任導師。

團隊向麥當勞指出,餐廳當前的做法有違麥當勞訂立的環保政策,團隊更認為,改變上述做法,既可節省商業成本,又能提升餐廳的環保形象。

在訂立研究項目題材,陳展楠與其團隊成員的目標非常明確:「膠袋一直是實踐綠色生活的最大障礙,我們希望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為我們的地球締造更美好的未來。」

團隊首先進行實地視察,訪問了一些顧客,並計算出膠袋使用的比例。「其後,我們發起網上聯署,並借助網上宣傳,包括資訊圖表、帖文及影片,突顯這問題的嚴重性與其深遠影響。」

這個項目在網上引起有關膠袋使用及麥當勞政策的激烈辯論,更一度成為熱話。隨後,麥當勞的確有修訂其政策執行。陳同學說:「確立環保意識需要時間,但我們相信,每件『小事』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若能把這些力量匯聚起來,其所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黃壯偉博士承認,很難將這個項目與麥當勞的環保政策直接掛鈎。他說:「較謹慎的說法是,當前還有其他聲音一直鼓吹大企業採納更環保的做法,而麥當勞這次願意改變其環保政策,我們這個項目的確是起了一定作用。」

黃博士認為,學生團隊處事時能抱持堅定的信念,遇到阻力,依然鍥而不捨,努力向前,這是很值得欣賞的。他說:「隨着項目受到廣泛報道,同學的主張不免會引來一些批評。」

本科生(個人)大獎

楊曉林的項目主要針對常被外界忽視的人,而且選擇了一個引人矚目的標題 ——「 不可能?我就有可能!」

城大社會及行為科學系楊同學矢志於日後成為社工。她有感公眾普遍誇大長者的身體狀況,總覺得長者身體衰弱,以及體能受到局限。於是她親自走訪一家日間護理中心,向中心內的長者介紹一種新的體育活動,藉此證明長者仍有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她相信,這個過程有助長者享受更健康、更有幹勁的生活。

楊同學表示:「年長並不代表要停止做喜歡的事情,所以我很希望能夠幫助長者們接納自己身體機能老化的改變,逐漸過渡適應,繼續活得豐盛。我更希望幫助長者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讓他們知道自己仍可參與體育活動。」


年長並不代表要停止做喜歡的事情,所以我很希望能夠幫助長者們接納自己身體機能老化的改變,逐漸過渡適應,繼續活得豐盛
楊曉林

楊同學本身是一位輪椅使用者。她教授長者們進行硬地滾球運動,這是一種類似英國草地滾球及法式滾球的遊戲,運動員須坐在輪椅上作賽。日間護理中心的全職工作人員樂見長者熱愛這項運動,於是將其列入日常康樂活動項目內,而在實習完成後,楊同學亦獲中心聘請為兼職硬地滾球導師。

楊同學說:「將硬地滾球運動介紹給中心後,長者學懂如何發揮自己的能力,有些長者更施展本領,教導其他長者,藉此提升自信。」

她的項目導師陳裕娟博士認為,社工課程鼓勵學生接觸社區,尤其在實習期間,更需要與社區保持聯繫。她說:「我們的目標是栽培學生,讓他們善用本身優勢及社區資源。」

陳博士表示:「曉林最讓我欣賞的地方,是她勇於公開自己的狀況,並在專業實習中,將自己的殘障和相關經歷轉化為動力,進而有效地幫助她的服務對象。」

本科生(個人)優異獎

公共政策學系梁淑欣的項目關注低收入家庭的全職媽媽,並幫助她們面對困難。

每名修讀蔡振榮博士任教的社會創新及公共政策課程的學生,均須以自製YouTube 短片形式提交「社會藝術」項目作業,根據既定問題及其潛在解決方法進行研究,透過短片制定問題範圍框架,並以創新思維列舉出一個或以上的解決方案。

梁同學表示,她接到功課題目後,首先檢視一系列影響本地社會的問題。然而,當她回望自己的家庭背景,眼見母親身為全職媽媽所面對的困難,她意識到,當前就有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雖然全職媽媽一心希望幫忙賺錢養家,卻因負擔不起託兒服務的費用,而無法出外工作。她們常要承受經濟及家務壓力,不但有損身心健康,更會影響與家人的關係。

梁同學籌備這項目時所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如何根據上述情況找到願意接受錄影訪問的婦女。終於,她遇到了合適受訪人選。「與她交談的過程中,我深入了解到全職媽媽所面對的處境。」

社會企業「微型森林」就是梁同學識別到的其中一個創新解決方案。所謂「微型森林」,是專門在瓶子裡栽種不同的植物,創作微型森林景觀,然後公開發售。

她表示:「『微型森林』由周彩紅創辦,在深水埗提供培訓工作坊,教授被邊緣化的婦女如何設計微型園藝。」這群婦女可將製作品出售,或者以收費模式教導其他婦女製作微型園藝品,「這樣,她們就可更靈活地兼顧工作和家庭。」

項目導師蔡振榮博士最欣賞的,就是梁同學能以講故事的方式切入主題。蔡博士稱:「為獲得第一手資料,她主動訪問一些全職媽媽,超出我們對同學一般的期望。」

隨着社企運動逐漸在香港扎根,蔡博士讚揚梁同學能協助大眾深入認識這個課題。「她的項目正好展示如何運用社會創新概念去應對身邊各種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