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mestic Life and Warfare of Ancient Chinese Revealed: An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in Chinese)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華燭帳前明—從文物看古人的生活與戰爭
Author / Editor
HKD68.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近十幾年來,考古文物的發掘與研究,擴充了歷史研究的內容,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壁畫,不僅成爲美術館的珍藏,更因為中國人「事死如生」的信仰與習慣,讓我們清楚認識了古人生活的具體情況。


本書共八章,主要探討先秦至隋唐的兩個方面:一是日常生活圖景,二是戰爭形態與武器。作者楊泓教授把出土文物作爲文化生活史的具體新材料,結合歷史文獻,展示出古人日常生活的圖像。書中討論古代家具的使用,便將考古資料放回到歷史上建築空間的變化與禮制習俗的持續來探討;討論古代戰爭使用戰車與兵器的情況,也展現出古人在戰場上的廝殺實景。全書論據紥實,立論審慎,作者細緻的分析與探討, 讓我們理解生活習俗的改變是由於不同歷史因素的相互影響,甚至制約,才會產生或急或緩的變遷。
ISBN
978-962-937-167-8
Pub. Date
May 1, 2009
Weight
0.24kg
Paperback
200 pages
Dimension
185 x 260 mm

文物與歷史:序 《華燭帳前明》
近十幾年來,考古文物的發掘與研究,提供了大量實物材料,擴充了歷史研究的版圖,也拓展了人們的歷史文化視野,讓我們對人類過去的生活有了更清楚的認識。王國維在一個世紀前提出的歷史研究新方向,要結合地下文物與歷史文獻,過去是以夏商周三代為研究重點的。一個世紀過後,春秋戰國以降的考古發現往往更令人驚嘆,如秦始皇陵兵馬俑坑、馬王堆漢墓、滿城漢墓、南越王墓、北魏司馬金龍墓、唐李賢墓、法門寺地宮、赤峰遼墓,乃至於近年發現的粟特人虞弘墓、安伽墓,還有長安、洛陽古城規模的發掘,都使人大開眼界

文物與歷史:序 《華燭帳前明》
近十幾年來,考古文物的發掘與研究,提供了大量實物材料,擴充了歷史研究的版圖,也拓展了人們的歷史文化視野,讓我們對人類過去的生活有了更清楚的認識。王國維在一個世紀前提出的歷史研究新方向,要結合地下文物與歷史文獻,過去是以夏商周三代為研究重點的。一個世紀過後,春秋戰國以降的考古發現往往更令人驚嘆,如秦始皇陵兵馬俑坑、馬王堆漢墓、滿城漢墓、南越王墓、北魏司馬金龍墓、唐李賢墓、法門寺地宮、赤峰遼墓,乃至於近年發現的粟特人虞弘墓、安伽墓,還有長安、洛陽古城規模的發掘,都使人大開眼界。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壁畫,不僅美不勝收,成爲美術館的珍藏,更因爲中國人「事死如生」的信仰與習慣,讓我們清楚認識了古人生活的具體情況。。
楊泓教授長年以來研究古代兵器,又對考古出土的日常生活器物特別注意,是開創美術考古的重要學者。他的研究方向,不同於傳統美術史的就器物本身談造型美、就書畫本身談筆墨揮灑,而是結合歷史文獻及出土的環境與情況,把出土文物作爲文化生活史的具體新材料,展示出古人日常生活的圖像。我邀請他多次來到香港城市大學,做了一系列的講座,集中展示這種結合考古文物與歷史文獻的研究成果。他的講座系列主要探討了先秦至隋唐的兩個方面,一是日常生活圖景,二是戰爭形態與武器。我們由此可以看到古人的家居生活究竟是什麽樣子,使用什麽樣的家具,如何待人接物、應對進退,如何裝飾自己的居所,如何利用空間,如何架起帷帳、置放屏風,如何製造與使用青銅座燈來照明,如何精心擺設熏爐與席鎮。同時,也可以了解古代戰爭使用戰車與兵器的情況,知道古人在戰場上出生入死、人仰馬翻的廝殺實景,知道陸戰的騎兵如何配備馬具,馳騁疆場,水軍如何建造戰船,如何在波浪滔天的江河湖泊中進行戰鬥。
楊泓教授把整理修訂過的講稿,輯成«華燭帳前明:從文物看古人的生活與戰爭»一書,交由城市大學出版社出版,要我寫篇序,令我惶恐不堪。我雖然對文化生活史十分關注,但研究的重點是在隋唐之後,特別是明清一段,對上古史與考古文物的認識,還不足以深刻評介楊教授的研究成果,僅能粗略介紹一二,提醒讀者的注意。
  • 席地起居—先秦至漢魏的家具
  • 高座跂踞—南北朝至唐宋家具
  • 屏壁生輝—古代居家裝飾
  • 燈和熏爐—古代居室日用品
  • 車戰和兵器
  • 騎兵和馬具
  • 水軍和戰船
  • 千里共嬋娟—中國與海東諸國的交流
本書作者楊泓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中國美術考古和中國古代兵器考古。全書論據紥實,立論審慎,適合任何對中國文化、考古研究有興趣的人士閱讀,亦適合研究生、大專生及高中學生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