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from Mount South-A Collection of Essays in Celebration of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依舊悠然見南山-香港城市大學20周年文史論文集
Author / Editor
HKD90.00
Out of stock
Only 0 left

說到學術論文,一般人可能只覺艱澀難明,難以了解。《依舊悠然見南山—香港城市大學20周年文史論文集》所輯錄的14篇專家學者學術論文,卻是流暢易讀,知趣兼備。本書內容以文、史、哲、藝為主,兼及社會研究;當中所收文史文章涉及新方法論及新的認知思維,語言學文章亦兼及歷史文化的探究,而有關社會研究的論文也為港人關心的文化議題,乃一本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的紀念文集。


本書由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教授主編,集14位專家學者的學術論文,包括:城大校長張信剛,語言學專家王士元、鄭錦全、陳淵泉、鄒嘉彥,專研文學及哲學學者吳宏一、李澤厚、張隆溪、鄭培凱、劉再復、龍應台、陳志誠,以及傳播及政治學學者李金銓、鄭宇碩,各篇文章均為作者自選,更是在該學術領域中最具代表性的。

ISBN
978-962-937-094-7
Pub. Date
Jan 1, 2005
Weight
0.5kg
Paperback
328 pages
Dimension
190 x 235 mm
香港城市大學創校20周年的時候,大學出版社的社長鄺子器先生來找我,說想出版一本紀念論文集,請我任主編。為什麼找我擔任主編呢,我問。望著他熱切的目光,我心裏想,比我適合的人選還多著呢,譬如鄒嘉彥兄就是創校的元老,20年來經歷了櫛風沐雨,蓽路藍縷的過程,就比我這來到城大剛屆滿六年的新丁合適。


鄺社長咬字不無誇張地說,你是我的普通話老師,我找老師當主編是尊師重道。打趣了一番,他告訴我,為了慶祝20周年校慶,想出了一本文史論文集:一方面反映城大在文史方面的廣度與深度,呈現一個以理工法商為重的大學,也有堅強的人文基礎;另方面則是因應慶祝的場合,出版一本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的紀念文集。以文、史、哲、藝為主,也可以兼及社會研究。於是,我們便粗略定下了編輯方針:以文史為主,但要涉及新方法論及新的認知思維;要包括語言學,但要兼及歷史文化的探究;要有社會研究,但必須探討港人關心的文化議題。


我承擔了主編的任務,便開始連繫相熟的同事,勸他們共襄善舉。我的要求很簡單,只有兩條:一是,這本紀念文集是為了慶祝20周年校慶,因此,論文要流暢易讀,以便專業領域之外的一般知識人;第二,因為是紀念文集,還請自選一篇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每位同事聽了,知道不必專門為此論文集寫文章,都點頭稱善,答應挑一篇適當的論文。


之後,困難就來了。挑一篇有份量的學術論文不難,要同時又深入淺出,流暢易讀,則不是那麼容易。學術論文的寫作,特別是有創見的著作,都是寫給專業圈內的專家看的,遣詞用字十分專門化,議題論述的重點也往往非局外人所能瞭解。因此,同事們為了挑一篇合適的文章,煞費苦心,有人從英文論文譯成中文,有人改寫舊作,還有人乾脆另起爐灶,新寫了一篇合適的論文。對大家如此認真從事,我只能表示感激,因為其中反映了每一位作者對城市大學的深厚感情。


鄺社長與我約定編輯此書不久,再度來找我,說取個書名吧。我說,書名不是《香港城市大學20周年文史論文集》嗎?他說,這書名太死板,沒有文藝氣息,不能提供美感,而且硬梆梆的,像政府公報或年終總結報告一樣,不好。我說,論文有份量,就顯示學術成績了,取個文藝腔的書名,恐怕難符書中內容。他說,你不必用現代的文藝腔,取個典雅的書名,讓人感到書中有詩情畫意,又有象徵意義,那就更好了。

  1. 張信剛    風華正茂二十年—我對香港城巿大學的願景
  2. 王士元    觀察歷史的三個窗口
  3. 鄭錦全    從計量理解語言認知
  4. 陳淵泉    文學品味背後的語言結構原則-從詩的格式窺探語言
  5. 鄒嘉彥    漢語的熵與信息開發—從共時語料庫說起
  6. 吳宏一    中國文學研究的困境與出路
  7. 李澤厚    說巫史傳統
  8. 張隆溪    非我的神話—論東西方跨文化理解問題
  9. 鄭培凱    明末清初的文化生態與書法藝術
  10. 劉再復    《紅樓夢》—偉大的懺悔錄
  11. 龍應台    百年思索
  12. 陳志誠    五四前後中國新文體發展所受到的日本語文影響
  13. 李金銓    政治經濟學的悖論—中港台傳媒與民主變革的交光互影
  14. 鄭宇碩    香港政治的現代化
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知名院士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