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Revisited: The Crisis of Chinese Language Reform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白話文運動的危機
Author / Editor
Special Price HKD117.60 Regular Price HKD168.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百餘年前,中國的文章多以文言寫就,雖然白話文從唐宋後就作為書面語應用於小說、戲曲上,但未取得社會地位。直至二十世紀初胡適發起白話文運動,作為現代中國的文體革命,致力於書面語的再造,冀在新文字中實現統一國語和言文一致的目標。然而,白話文運動的成功卻掩蓋了巨大的危機:以西方語言文字的觀念看待漢語和漢字,人為地割裂了與歷史的有機聯繫,暴露了漢語寫作和現代中國在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上的困境。漢字的倉促簡化和文言教育不足,也使我們數千年的文化傳統面臨失傳的危險。


本書以文言和白話之間的消長起伏為線索,通過對於清末文字改革運動、五四文學革命、大眾語運動、民族形式論爭等系列史實的清理,檢討書面語革新和文體建設的成敗得失,並深入探討言文一致、漢語歐化等重大問題。


本書是百年以來對於白話文運動進行系統反思的大型理論著作,也是迄今為止對這一話題深入研究的重要的學術成果,適合對白話文運動或書面語轉變有興趣的讀者閱讀。作者引用古今中外的文化理論以分析白話文運動的成就與危機,以及與當時政治壓力的關聯,闡述當中的歷史意義,追尋其中的學術脈絡。


 

ISBN
978-962-937-354-2
Pub. Date
Jul 1, 2018
Weight
1.08kg
Paperback
876 pages
Dimension
152 x 229 mm
序言一
蔣寅
本書是對 20 世紀白話文運動及其影響的一個全面反思,是對這一重大學術課題的再度深入考察。我們都知道,對白話文運動的評價是與運動相伴而生的一個老問題,一個世紀來論者之多,如過江之鯽。但篇幅如此龐大、視野如此開闊的論著似乎尚未出現過。作者的觀點很清楚:白話文運動初衷是提倡白話文,但結果卻導致文言文被廢棄。作者在今天為文言文申冤,不是反對白話文,而是要重新確立文言文在語文教育中的地位,彌補白話文的不足,有益於白話文的成長。一句話,白話文的發達、成熟、偉大,不必以文言文的廢棄為前提。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應該說是很理性的看法,是涉及民族語言發展方向的重要觀念。
這些觀點在作者李春陽早年完成的博士論文中即已表達。記得當年論文答辯時,蒙劉夢溪先生錯愛,以同行專家評審相囑,實則我對新文化運動和語言學夙無研究。但接到論文,閱讀之下深獲我心,覺得鬱積多年的骨鯁,都快然一吐,不由得為之振奮。
關於白話文運動的興起,近年的研究較以往已有較大突破,愈益注意到晚清社會生活的變革及其影響,這對理解白話文運動的社會基礎無疑是很有幫助的。但白話文運動的理論核心—言文一致的假說,是無論如何繞不過去的石頭,本書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來討論這一問題。就我所知,言文一致大概從來就是個神話,在語言史上得不到證實,就是拼音文字也絕不等於言文一致。問題的關鍵還不在這裏,即便有過言文一致的情形,又能怎樣?
海納川《冷禪室詩話》載傅山與其子眉一劄云:「老人家是甚不待動,書是兩三行,眵如膠矣。倒是那裏有唱三倒腔的,和村老漢都坐在板凳上,聽甚麼飛龍鬧欄,消遣時光倒還使得。姚大哥說十九日請看唱,割肉二斤,燒餅煮茄,僅足受用。不知真個請不請。若到跟前無動靜,便過紅土溝,吃兩碗大鍋粥也好。」這是清代初年的家常書劄,一如父子對面,娓娓道來,最接近口語,足見當時口語已與今天相去不遠。如果這便是言文一致,又能說明甚麼問題呢?白話文運動的目標不是要記錄口語,而是要創造一種用口語寫作的文學。單純口語的記錄,是不足以成為文學的。這原本是個常識,但在那一味思變的年代,人們似乎忘忽了這一點,以為文言改作口語便是進步。30 年代官方刊發一則何鍵的消息,指定題目為〈何省長昨日去嶽麓山掃其母之墓〉,第二天被報人改作〈何省長昨日去嶽麓山掃他媽的墓〉!

第一章 甚麼是白話文運動?

第二章  白話文運動的內與外          

第三章  白話文運動向何處去?

第四章  從立異到標新         

第五章  漢語文脈的斷與續

第六章  言文一致問題        

第七章  漢語歐化問題            

第八章  修辭思維與寫作倫理 

結語

李春陽,又署春陽,字東君。文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以畫家身份任東京多摩美術大學日本畫系訪問學者。作者於中國學術思想史、漢語修辭、中國傳統畫論均有涉獵,兼及水墨山水的創作。視近代以來白話文的變遷與文人畫的變遷為完整的圖景,以學術研究和中國畫創作嘗試反思語言問題與筆墨問題。本書是作者的第一部學術專著。另有《超乎左右之上的魯迅》、《對稱:春陽畫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