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hrough the Lens of Hong Kong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家國之間:五四在香港百年回望
Author / Editor
Special Price HKD138.60 Regular Price HKD198.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榮獲第三屆「香港出版雙年獎」社會科學類「出版獎」

1919年,中國內地爆發五四運動。運動在內地如火如荼之際,香港卻因港英政府嚴管,只有零星市民聲援反日救國,未有在香港引起波瀾。「五四運動」雖然在1919年乃至1920年代對香港沒有造成巨大衝擊,但由於「五四」有學生運動、愛國、反強權、反外敵的多種特質,故在往後的不同年代,「五四運動」的旗幟不斷為人所高舉,或用以爭取國家、文化認同,或用以批判社會病痛;無論是抗日、反共、反國民黨、專上學生的「認中關社」運動甚至是保衛釣魚台運動,「五四」都沒有缺席,一直出現於香港歷史發展的進程中。

本書是一部五四在香港的發生史、紀念史及詮釋史。作者充分利用報章、文集、雜誌等史料,解說「香港的五四」如何同異於「國家的五四」,了解不同政治陣營或思想立場的人在不同年代如何利用及反思五四運動,折射出時人的心態,從而洞察在時代變局下,香港華人對國家認同的心態變遷之跡。
  透過散落在香港報紙、雜誌、或者學人筆記、日記的文章,可以見到「五四」如何進入香港在地華人的生活世界,五四的被紀念被運動,足可反映在地之人如何或遠或近地關注着思考國家發展前景的問題,而這種面向國家而為建國復國喊話的五四詮釋與言說,隨着香港自身的政局、社會環境的轉變而立足於對於本土問題的思考,五四的理想與精神價值在人們思考 本土與國家關係的問題上發揮了它的參考作用乃至批判力量。五四精神的複雜性與多歧性以及人們如何利用其作為言說的工具,與香港華人國族身分認同的變化相互交纏、互為因果,反映了香港社會思潮的百年發展與中國內地之間既有其連續性但也有其斷裂性與差異性。認識五四在香港如何被紀念、被哪些人作了什麼樣的紀念,正好讓我們多了一面鏡子來映照出香港社會的複雜歷史面貌。40

  本書將透過選錄見於《華字日報》、《華僑日報》、《華商報》等早期報刊乃至 1950年代以來的《星島日報》、《文匯報》、《大公報》、《中國學生周報》、《學苑》、《大學生活》、《七十年代》等等的報刊雜誌,觀察不同刊物所報導、闡述的五四運動。

  本書在檢視上述刊物中關於五四紀念的文章或評論文字時,將盡量力避選輯那些從學術研究角度闡析爆發於民國八年的五四運動的前因後果,也不欲輯錄那些研究五四新文化運動來龍去脈的學術文章或介紹性質的文字。

  同時,對於左派報刊如《大公報》在 1949年或以後的五四周年紀念日裏所 刊登的連篇累牘宣揚新中國下實踐毛澤東政治思想的革命文章─諸如〈五四文藝節專輯:華南文藝運動展望〉(1949年5月2日)、〈紀念「五四」: 論與工農結合問題〉(1949年5月2日)、〈「五四」三領袖:李大釗‧惲代英‧ 瞿秋白〉(1949年5月3日)、〈五四與文藝〉(1949年5月4日)、〈徹底完成五四的革命任務〉(1951年5月4日)、〈從五四運動看知識分子的道路〉 (1951年5月4日)、〈在毛澤東旗幟下前進:記北京五四青年大遊行〉(1950年5月1日)、〈五四運動五十年:《人民日報》、《紅旗》雜誌、《解放軍報》社論〉(1969年5月4日)、〈五四時期批孔鬥爭的歷史經驗:紀念五四運動 五十五周年〉(1974年5月6日)。這些文章都是緊貼北京政府的政治動員口號而撰述的千篇一律政治掛帥文稿,本書不擬輯入,由於本書所輯文獻年代久遠,部份原稿文字或難以辨認,本書將以□標示;部份原文為作者 刻意缺字或打上X號,又或因政府審查而被禁的文句、文字,將以X標示。同樣,一些直接轉載自內地黨政軍報刊,或是學人在思想史、社會文化層面的五四評論文章,因為未能夠體現香港的本土性,或者是未能襄助於了解香港在地社會文化思想特色的,本書均一概不作選輯。

  要之,本書所輯錄的資料,將按文章發表年期或時代背景,劃分為以下五個時段:

  第一時期的〈「五四」在香港的播散:1919–1938〉;第二時期的〈抗 日救國的「五四」:1939–1945〉;第三時期的〈國共內戰時期的「五 四」:1946–1949〉;第四時期的〈冷戰時期與火紅年代中的「五四」: 1950–1970〉;第五時期的〈回歸進程中的「五四」:1980–1997〉。相關的分期,一方面固然是依據香港歷史發展的重要時段而劃分的,但另一方面也考慮到「五四」在香港知識世界─特別是報刊媒體出現的整體頻率高低及其表現的思想特質而釐定的。

  第一時期裏的香港「五四」,主要表現在內地風潮波及香港後的在地化發展,選取的篇章內容集中於1919年5月4日以來,香港流行報刊如何報導巴黎和會裏山東權益被列強侵奪的反應,進而節錄自5月中旬開始出現在香港的反日罷買日貨新聞與相關評論、有關九名小孩持傘遊街案的審判過程。此外,也會輯錄數篇由魯迅等南來者所撰的文章來展現政治以外的新 文化層面五四在香港的發展概況。

  第二個時期將選輯國共兩黨在港喉舌刊物以及南來香港文人在抗日救國的危機下,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以報刊媒介 號角,召集陸港同胞奮起反抗,這個時期中國的民族主義情懷燃至沸點。在香港,各方勢力各顯神通,透過發揚五四的歷史遺產與精神資源來鼓動國人的愛國情懷。

  第三個時期輯錄的五四紀念文章篇幅較多,清晰反映出從國共內戰到國 共易幟這個時代背景下兩個帶有截然不同政治立場的五四,站在對立面的國共兩黨脣槍舌劍,互相攻擊,二者爭奪五四的話語權可謂使出渾身解數,力求通過對五四的詮釋表現其政權的合理性,突出彼此在各自詮釋者手上有了左右相互對立的內涵面相。

  第四個時期是香港歷史的重要轉折點,冷戰時期的香港收容了大批南下香港的知識分子。這個知識社群因不滿共產主義而南下香港,他們獲得了適時撤離內地的一眾國際機構支持,在港延續各自在國內的文教事業。這個時期裏的五四紀念活動及相關文獻,不斷伸張着五四揭櫫的民主、科學、自由、平等的普世價值,五四的愛國內涵反過來也使充滿流亡情懷的知識 群體以及在戰後成長的一代找到救國建國的方向和願景。

  第五個時期是指1980 年代初中英兩國商討香港主權回歸開始、再以1997年為止的十數年後殖民政府時期。在這個時期裏,我們看見了在五四紀念的場域中,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觀又被提出來,反映紀念者在面對 回歸進入倒數時日、香港前景又不甚明朗的情況下,如何擷取五四精神申 述「民主回歸」的訴求。

  五個時段的分期,實際上反映了中國內地的不同時局變化衝擊而造成的;中國內地的任何時局變化,無不深刻影響着香港時的發展與社會變遷。 每個時期的轉變都深遠地影響香港社會結構與人心趨向,影響着他們的身分塑造與民族國家認同。

  
第一時期

「五四」在香港的播散:1919−1938


第二時期

抗日救國的「五四」:1939−1945


第三時期

國共內戰時期的「五四」:1946−1949


第四時期

冷戰時期與火紅年代中的「五四」:1950−1970


第五時期

回歸進程中的「五四」:1971−1997

 

陳學然,哲學博士。現任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副系主任及副教授,近年主力研究五四運動。專書有《五四在香港:殖民情境、民族主義及本土意識》(獲得2015年第八屆「香港書獎」),《再造中華:章太炎與五四的一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另主編《海客瀛洲:傳統中國沿海城市與近代東亞海上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作者訪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y3O8swrJ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