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hinking the Tianxia System—In Search of a New World Order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重思天下
Author / Editor
HKD288.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本書收錄中、美、日等國學者的20篇文章,深入分析儒家天下觀的意涵,及其如何能影響中國對外策略、亞洲區域秩序以至於世界格局發展。書中對於天下系統的意見和探討,對了解和思考中國、亞洲地緣政治以至於世界格局有重要意義,適合對儒家天下觀念研究及其現實意義有興趣的人士。
ISBN
978-962-937-657-4
Pub. Date
Jul 19, 2023
Weight
1.2kg
Hardcover
480 pages
Dimension
150 x 220 mm

總序

約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全球化」(globalization)逐步成為公眾和學術討論中一個不可繞開的關鍵詞。從物質形態看,全球化首先是指資本、貨物與技術的跨境流動,基本上經歷了跨國化、局部國際化及全球化這三個發展階段。然而,全球化的影響穿越了資本等界域,進入到思想和學術空間。國與國之間政府和人民的頻繁交流,以及互聯網帶來的充分資訊流動,令到各地人們對世界認知的視野更為廣闊,程度更為深厚,甚至在傳統上被認為發展中或欠發達的偏遠落後地區,人們亦會觀察、思索、追尋社會發展的路徑,希冀能從慣性及舊有的制度和思維中掙脫開來。

全球化令世界當代思潮層出不窮湧現,百家爭鳴、交相輝映,中國情況亦然。世紀之交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之後,中國人文社科學術界和思想界出現了一批有重大學術和社會影響力的學者、思想家,他們出世入世,探討學術,砥礪思想,耕耘專業,發表了一批對學術和思想有突出貢獻、對社會有承擔的時代作品。

傳播知識和交換思想是出版人肩負的神聖使命。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決定出版一套全新的思想性與學術性叢書,旨在推動及實踐引領思潮、激發新思想、喚醒公民意識的使命。
本叢書遂命名為「Civitas / 思想共和國」。Civitas(拉丁文),據羅馬共和末期的哲學家、政治家、雄辯家西塞羅(Cicero)的定義,是指由法律統一起來的、由公民(cives或citizens)組成的社會團體。法律規定公民責任,同時賦予他們權利。比照今天的話語,它描述的就是「公民社會」。「共和國」(Republic)亦源自拉丁語“res publica”,意思是「人民的公共事務」。今天,人們使用它來描述一種民主政體。古希臘偉大哲學家柏拉圖曾以《共和國》為題討論正義問題,並首先討論國家的正義和體制。

本叢書取中文名「思想共和國」,除表達現代社會是公民社會、每個公民皆具獨立思考和行動能力之意涵之外,也希望能夠匯納百家、交換傳播來自大中華乃至世界各地著名思想家和學者的新觀念、新思維、新理論,一方面擴展讀者的思想維度、引領讀者在自由的思想空間漫遊,另一方面啟迪讀者的思想路徑、平等探究箇中的哲理。

在公民的參與意識和權利意識日漸形成並高漲的今日,不同的價值觀並存於同一個時空之下並不一定帶來矛盾和衝突;多元的社會需要成員之間的自由交流和各抒己見。矛盾與多元最能激發思維震盪,啟迪思考,與時俱進形成更多新思想。

時代在進步,進步得益於新思想。

做一個有思想的共和國公民。

是為序。

朱國斌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法學博士
二O一六年春夏之交,九龍塘

 

第一章 什麼是「天下」? 干春松、安樂哲    

一、儒家天下觀的再發現    

二、「一多不分」的秩序原理    

三、天下體系內在國家關係專案概述(TIR) 

 

第二章 傳統天下觀、當今「一帶一路」倡議與變化的 世界地緣政治秩序 安樂哲   

一、從有限遊戲走向無限遊戲 

二、中國的「一帶一路」是個什麼倡議? 

三、「一帶一路」理念:從「國際間」關係走向「國際間內在」關係  

四、杜威民主思想與儒家「共贏」、「多樣性」的共鳴  

五、儒家治理思想與杜威「大社群觀」的國際化  

 

第三章 中國和印度領導下的亞洲區域秩序前瞻 貝淡寧    

一、古代印度:等級理念的天下秩序    

二、古代中國:等級理念的天下秩序    

三、一個世界,兩個等級體系?    

 

第四章 對貝淡寧先生文章的評論 刁春輝、翟奎鳳    

 

第五章 天下究竟是什麼? 趙汀陽   

一、天下逐鹿:「美式天下」對「中式天下」?    

二、中國的歷史性     

三、複習天下的新詞典    

 

第六章 評論趙汀陽〈天下究竟是什麼?〉 鄭宗義    

 

第七章 「感」與人類共識的形成:儒家天下觀視野下的 「人類理解論」 干春松    

一、引論    

二、由「感」而「公」,《周易》中的「感」的原理    

三、「感」的心理機制與社會教化:從《禮記.樂記》出發    

四、自然與教化:「感」與「共識」     

 

第八章 從李卓吾的「不容已」到「與天下為公」 —回應干春松論文 孫歌    

 

第九章 天下秩序和儒教普遍主義的重組可能性 —以「大陸新儒家」的論述為主 趙京蘭   

一、引言:天下秩序的重組可能性和「稍微不同的現代」想像   

二、中國的儒學復興現象:「條件的變化」、「被推遲的討論」和「換角度看」    

三、儒教重新實現普遍化的條件和新康有為主義    

四、統治的正當性和天下秩序的重組可能性  

五、代替結論:「稍微不同的現代」和二十一世紀的「王道」    

 

第十章 對趙京蘭教授文章的評論 許紀霖 

一、關於我的新天下主義    

二、儒家的復興問題  

 

第十一章 朝鮮與強大鄰居的外交 金基協  

一、引言 

二、朝鮮與明朝關係的建立    

三、朝鮮的「和而不同」戰略  

四、朝鮮與明朝關係的結束   

五、朝鮮與清朝和日本的關係   

六、對現在的影響  

 

第十二章 在天下秩序中尋找朝鮮王朝 任致均 

  

第十三章 天下作為政體:兼論「中國轉向」 甘懷真    

一、前言    

二、「天下國家」的演變    

三、「中國—四夷」與「武的天下」    

四、胡族國家運動與天下    

五、唐之「化內人」 與「化外人」     

六、代結語:「認同」 與「認異     

 

第十四章 天下作為政體的「認同」面向—與甘懷真教授商榷 王斌范    

 

第十五章 「雙重歷史」與多元空間:從中國稱謂與「一帶一路」外交話語來簡析亞洲概念 羽根次郎    

一、序    

二、亞洲沿海    

三、非洲外交    

四、歐洲    

五、中亞    

六、小結    

 

第十六章 評議羽根次郎:從「一帶一路」外交話語來剖析「雙重歷史」 邵善波    

 

第十七章 天下觀與當代中國的民族政治 關凱    

一、中國的國家性質與天下觀政治哲學    

二、現代性對天下體系的三重打擊   

三、中國現代化的另一面:天下觀對民族主義的超越    

四、民族政治的中國經驗    

五、結論    

 

第十八章 回應關凱教授〈天下觀之於當代中國的民族政治〉 石井剛    

 

第十九章 世界秩序的「天下」論 張鋒    

一、歷史上的天下秩序    

二、世界秩序的天下理論    

三、道德與領導    

四、「無外」    

五、層級和規範    

六、關係理性    

七、秩序轉變    

八、理論獨特性    

九、美國的世界秩序    

十、聯合國的世界秩序    

十一、結論    

 

第二十章 天下理念及其理念天下 楊暉    

一、「我們是誰」與「民胞物與」    

二、關於天下的批評    

三、承接歷史的天下    

四、當天下遭遇民族國家    

五、天下是終結還是無外?    

作者簡介(作者按姓氏筆畫排序)

 

刁春輝,哲學博士,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講師。主要研究經學與近現代儒學。 

干春松,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及儒學研究院副院長。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儒家思想、近現代思想文化和中國政治哲學等。主要著作有《現代化與文化選擇》、《制度化儒家及其解體》、《重回王道——儒家與世界秩序》等。 

王斌范,多倫多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研究方向為中國思想和當代西方政治理論,例如全球正義、賢能政治和民族主義。 

甘懷真,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及中華文化講座教授。曾任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執行長、臺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及歷史系主任,主編臺灣史學期刊《新史學》與《台大歷史學報》。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中古史、東亞古代政治史與禮制,著有《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一個史學的觀點》等。 

石井剛(Ishii, Tsuyoshi,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教授、東亞藝文書院副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哲學及思想史。主要著作有《戴震與中國近代哲學:從漢學到哲學》、《齊物的哲學:章太炎與中國現代思想的東亞經驗》、《編織語言的哲學》等。 

任致均,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歷史系博士候選人。研究方向為早期現代的清韓關係。曾發表多篇中英文研究論文、書評及翻譯,並在復旦大學、韓國學中央研究院、首爾國立大學擔任過訪問學人。 

安樂哲(Roger T. Ames,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博古睿研究院中國中心學術主任、夏威夷大學哲學名譽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西比較哲學、美國實用主義哲學。著作包括《通過孔子而思》、《漢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期待中國:探求中國和西方的文化敍述》等。 

羽根次郎(Hane, Jiro,明治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及教養設計研究科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國近現代史、東西方交流史、海外漢學歷史、清代臺灣史。著有《物的中國論》,〈東亞之外的中國:關于認同政治的若干問題〉、〈啟蒙思想時期之後歐洲的南臺灣敍述與「東南臺灣」的發現〉等。 

貝淡寧(Daniel A. Bell,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復旦大學特聘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比較政治哲學、社群主義、儒家。撰寫和主編多本著作,近作包括《賢能政治:為什麽尚賢制比選舉民主制更適合中國》、《城市的精神》、《正序論:為什麽社會等級在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如此重要》等。 

邵善波,新範式基金會總裁、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創辦人。曾任全國政協委員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顧問。主要研究興趣包括香港基本法、香港回歸歷程、中美關係、民主理論等。 

金基協(Kim, Kihyup,全北大學科學文明研究所研究員。在延世大學歷史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為〈利瑪竇的中國觀和他的補儒易佛論〉。 

孫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的研究方向為日本政治思想史,著有《竹內好的悖論》、《思想史中的日本與中國》、《歷史與人》等。 

張鋒,華南理工大學長聘教授、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研究方向為中國外交、中美關係、南海問題、中國與東南亞關係、東亞國際關係史及國際關係理論。出版多本英文專著包括《中國主導權:東亞歷史上的大戰略與國際機制》、《管控中美對抗》、《東西方正義論與國際秩序》。 

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紫江特聘教授、歷史系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主要從事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與知識分子的研究、上海城市文化研究,近著有《中國知識分子十論》、《當代中國的啟蒙與反啟蒙》、《家國天下:現代中國的個人、國家與世界認同》等。 

楊暉,外交學院政治學與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副教授。在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獲法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政治思想史、外事管理制度。 

翟奎鳳,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主要研究易學、儒學與中國近現代哲學。 

趙汀陽,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形而上學、政治哲學、倫理學,主要著作有《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惠此中國:作為一個神性概念的中國》以及《天下的當代性:世界秩序的實踐與想像》等。 

趙京蘭(Cho, Keongran,延世大學國學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現代思想、知識分子問題、儒家和天下問題等。主要著作有《中國現代思想和東亞》、《二十世紀中國知識的誕生》、《國家、儒學、知識分子》等。 

鄭宗義,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及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儒家哲學、當代新儒學、中國哲學史、中西哲學比較研究,著有《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儒學、哲學與現代世界》,編有《香港中文大學的當代儒者》、《中國哲學研究之新方向》等。 

關凱,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及教授、中宣部思想政治研究所特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族群政治、民族主義、當代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發表過專著《族群政治》,論文〈現代化與少數民族的文化變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