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t Asia at a Crossroads: Regional Cooperation or Competition?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十字路口上的東亞區域整合—競爭還是合作?
Author / Editor
HKD128.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東亞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就參興區域經濟整合,發展至今已有三十年,但始終未能如歐盟整合成一個共同體,甚至連最初級層次的經濟整合都難以取得進展。為何歐洲國家能,東亞各國卻不能?事實上,要完成屬於東亞國家主導的區域整合的過程充滿挑戰,牽涉到各國經濟、政治以及制度競爭等問題,加上「美國霸權穩定體系」的戰略框架,使得「代理人戰爭」進一步滲入到原本已是錯綜複雜的東亞地緣政治當中,區域整合更添難度!

本書作者針對東亞區域整合的發展模式與態勢,以經濟競爭、政治博弈與建制規範三大論點支柱,配合區域整合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及新自由主義的理論剖析東亞區域複雜地緣,從不同視角重新審視與解構東亞區域整合的來龍去脈,剖析東亞區域的秩序,如何受到美國霸權與中國崛起的影響,並展望新一波的東亞區域整合趨勢。
ISBN
978-962-937-561-4
Pub. Date
Jul 1, 2020
Weight
0.5kg
Paperback
164 pages
Dimension
135 x 225 mm
相信很多讀者會疑問對為何全球有那麼多的自由貿易協定,區域性制度?究竟這些事與物的發展與我何干?報章媒體看到聽到什麼貿易協定與區域整合正在談判,到底對我們老百姓有何影響?姑且請讀者耐性看完這本書,就會發現我們東亞的區域整合為何不如歐盟的共同體?為何歐盟能,東亞卻不能完成屬於東亞的區域整合?

上世紀 70 年代,全球化的發展迅速,貿易自由化也延伸到區域整合,即所謂的區域化(Regionalization)的枝節。筆者在書中的前面部分做了簡約的歷史演變闡述工作,論述東亞地緣發展與導入區域主義的概念到東亞的主體結構之中。論歷史觀,東亞的區域整合可以從漢朝時期的絲綢之路說起。論世界時勢演變,分別由 19 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到了 20 世紀初的第二次通訊革命,最終到了 1970 年代後的訊息革命時代。從區域發展的視角,歐盟往往是被各界效仿的典範。至於東亞,是否也應該如法炮製?答案或建議可以有很多種,也可以多元並驅。礙於東亞複雜的地緣條件以及客觀歷史舞台的轉變而難以相提並論。東亞的區域整合是否由合作變成競爭呢?筆者個人就非常推崇達爾文的「天擇論」,刺骨地刻劃出現實世界的「叢林法則」—適者生存。東亞區域整合的現況與未來發展,如出一轍地反映東亞地緣的複雜原貌。

筆者匯集區域整合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及新自由主義三大理論嵌入到東亞的地緣,探索與解構東亞區域整合的來龍去脈。其次,分別以經濟競爭、政治博弈與建制規範三種視角築起一個以東亞區域整合的發展模式與態勢。書中的第三章至第五章,是這本書的核心組件,也是東亞競爭式區域整合的本質。全書都貫穿在不對稱的互賴關係與安全考量。地緣經濟學與國際政治經濟學很顯然可以為大家解惑—為何區域經濟整合崛起。一個以經濟互賴關係為利益基礎,一個以跨境合作為整合方式,一個以區域與國家之間的連結作為平台,這些都是區域經濟整合的重要砥柱。三者之間恰也存在一個共同的特性—競爭,也就是書中提到的沒有休止符的競爭性區域整合。這一種區域經濟整合在本質與特性都與歐盟的整合有所差異。在競爭博弈中,國家與企業都一樣,必須研發出好的策略以謀生存,尋求合作機會以促成最大的利益,所以說成是「隨波逐流」。在第三章的區域經濟整合的後部,筆者增加以新加坡及香港微型經濟體在區域整合的參與及經驗,分析他們如何將自身在區域整合或處於的劣勢轉為優勢,從被動轉為主動,融入到東亞區域整合之中。

東北亞的中國、日本與韓國就努力實踐一個「中日韓三邊自由貿易協定」,唯獨三國仍缺乏彼此的政治互信。在近代史上,日本曾以侵略戰爭試圖完成一個以日本為中心的「大東亞共榮圈」,不過最終仍以失敗收場。這種付諸粗暴的整合,為日本遺留不少歷史問題與陰影。甦醒的中國不斷向國際社會宣示一個以「和平崛起」的區域大國,儘管中國全力以赴用經濟貿易途徑來探索新的東亞整合模式,並保障中國的國家利益與安全觀,但中國崛起能否為東亞區域整合創造一個新的契機?東南亞的東盟能否持續維護初衷,為東南亞區域創造一個穩定與合作的區域框架?以「中日韓」形成的「加三模式」,究竟能否為東盟與東亞整合加分?

「東盟加三」看似成功的整合模式,卻也反映出「中日韓—東盟」、「中日—東盟」、「東盟」、「東盟加六」、「亞太多邊」、「泛太平洋多邊」等制度框架的叢生問題。另一個以美國霸權維持的當今世界體系是否接受一個由「中國崛起」引領的東亞區域秩序?美國奧巴馬政府在2009年推出的「重返亞太」戰略的軍事部署與美國版的「泛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兩大戰略支柱牽制着中國的「突圍」行動。到了特朗普政府2018年正式退出TPP,日本安倍政府卻在另一邊廂呼籲美國引領亞太國家遏制中國崛起。實際上,日本早已蠢蠢欲動要主導東亞的經濟秩序,前提是需要取得美國的首允或「授權代理」。少了美國的TPP能否為創建一個屬於東亞國家主導的區域經濟整合呢?中國「支持」印尼領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已經悄然加快步伐在談判桌進行整合。

2013年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One Belt One Road, OBOR)與日本在2015年提出的「高質量基礎建設夥伴關係」(The Partnership for Quality Infrastructure, PQI)紛紛為東亞區域整合提供更多的資金與技術,一種以新型資金流與技術流形成的地緣整合戰略再次呈現在東亞。或言之,出現在東亞區域整合的變數是越來越多,而東亞國家內部的同質性競爭也將成為區域經濟整合的挑戰之一,乃至於區域整合有效創造出的溢出效益與社會福祉,能否體現在東亞的老百姓身上?

第1章       聚焦東亞

第2章       東亞整合的身影

第3章       東亞區域經濟整合

第4章       東亞區域政治整合與對弈

第5章       東亞區域制度整合:主導權與規範

蔡怡竑

馬來西亞籍華裔學者,目前旅居澳門。蔡怡竑曾在台灣中山大學完成財務管理學士以及亞太區域研究碩士課程。接着,蔡怡竑在澳門大學繼續深造哲學博士,並於2017年完成其博士論文《東亞競爭式區域整合:經濟互賴和安全困境》。其後,蔡博士曾在澳門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聚焦大灣區的「次區域經濟整合」專題,目前為澳門城市大學客席講師。

蔡博士曾在中外期刊和會議上發表了數十篇文章,並著有《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之三角戰略研究》、《新棋局:絲路上的馬來西亞與中國》等書。其研究興趣涵蓋國際政治經濟學、東南亞政治、區域整合研究、澳門經濟和「粵港澳大灣區」等。

 

叢書主編簡介

羅金義

香港教育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聯席總監,《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