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樂器合奏的粵樂旋律

在李宗德講堂裡,竹韻小集的團員和特邀樂師們各自撥弄著手中的樂器,為即將上演的「絃歌不絕---春華秋實」音樂會作準備。
 

超過三百位觀眾带著興奮的心情徐徐步入場館。節目由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學生事務署理副校長陳漢夫教授的歡迎詞揭開序幕。他代表城大感謝樂團把常任樂師董芷菁策劃,以丘鶴儔(1880-1941)編撰之香港首本粵樂教本《絃歌必讀》(1916)為藍本,整理復刻早期的演奏形式,並由多位業內專家任排練指導,務求在演奏組合、曲目與風格上回復早期面貌的成果帶進城大校園。
 

 

Photo1

白得雲教授(左) 代表竹韻小集接受陳漢夫教授(右)送贈的紀念品。

Photo2

竹韻小集團員以傳統中國樂器進行演奏。

 

待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科系主任白得雲教授介紹本音樂會的策劃理念及編排的背景後,樂團奏出曲調悠揚的《鳳凰台》,接著更以别具特色的高胡、秦胡、揚琴和秦琴的中式傳統樂器,奏出《秋水龍吟》,重現了1920年代復刻版唱片的韻味,聲音圓潤優美。
 

節目的中段邀請了當晚的特邀資深樂師杜泳、趙慶雲及簡瑞勳上台跟觀眾分享如何以西方樂器演繹粵樂曲調。趙慶雲和簡瑞勳更即場示範了「士拉結他」(夏威夷結他Hawaiian Steel Guitar) 及「昔士」(色士風Saxophone) 的音色特質,展示了不同的表演技巧。
 

Photo3

簡瑞勳示範以色士風吹奏粵樂的技巧。

Photo4

三位特邀嘉賓:簡瑞勳(右) ;趙慶雲(中) ;杜泳(左) 。

由前輩帶領,一場中西樂器的“合鳴” 將節目帶入高潮。中西樂器的相遇與碰撞,譜出了一首首既耳熟能詳但又令人耳目一新的樂章。中樂的綿密有致,西樂的輕快靈動,交錯響起,演奏廳慢慢沸騰起來,大家都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中西樂器的融合,實質上是中西音樂、文化之間的融合、交流和創新。竹韻小集展現了廣東地區膾炙人口的歌曲,不僅代代相傳,歷久彌新,更以開放的心態,博採眾長。古今及中西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音樂形態,這場音樂會即在差異當中,引起了觀眾對音樂創新融合的思考。

 

Photo5

中西樂器和諧合鳴。

1

觀眾對精彩演出熱烈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