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參觀展覽,請按此登記。

《海上佛教地圖集》的視塑

《海上佛教地圖集》涵蓋印度、斯里蘭卡、印尼、緬甸、泰國、柬埔寨和中國的數百個地點和文物,為世界上最大的全沉浸式,高解像度全景圖和立體圖像檔案庫。為了盡量忠實呈現數百個佛教場所和雕塑,本地圖集運用了一系列精密的工具和技術,包括十億像素的球形攝影、菲林及數碼的立體360度全景圖、為物品進行3D建模的攝影測量法,及環迴聲錄音,而球形360度錄像,則用以拍攝現場事件,例如儀式、祈願及其他當代的佛教修習。

《海上佛教地圖集》的視塑

全景導航器

在地圖集全景中,一系列五部360度全景影片,讓觀眾展開一段沉浸式之旅,越洋參觀重要佛教場所。每個國家由一個虛擬地景代表,並配上傳統設計的紡織品,以及數件圓柱體,每個當中都有1:1比例的全景照片,展示當地重要的佛教遺址地點,每段錄像都是一段海路之旅。在展覽中,則以全景導航器在直徑五米的圓形屏幕內進行投影,身在其中,觀眾可操作投影機,根據自己的喜好觀看影像。

AoMB_II_image01.jpg
《海上佛教地圖集》的視塑

線性導軌

觀眾可以與大量的全景圖像進行互動。該系統使用移動式的LED/LCD顯示器,並將其嵌於軌道上,讓觀者可以將顯示器左右移動,距離可達數米。而在般哥展覽館的裝置,則長達6米,包括70幅圖像。

AoMB_II_image02.jpg
《海上佛教地圖集》的視塑

球面全景攝影及錄像

球形的攝影和錄像記錄透過iDome呈現,此裝置特別為博物館展覽而開發,內有一個垂直半球投影屏幕,直徑通常為3至4米,並使用半球形的鏡子,將投影的影像反射在圓頂之中。如此,觀眾可以幾乎走入佛教石窟。

佛教石窟寺廟的故事,源自公元前三世紀的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石窟傳統通過原始的鐵製工具,配合匠心獨具的準繩,在陡峭的玄武岩懸崖壁開鑿成石窟,蓬勃發展超過一千年。這些洞穴的設計只容許最少的光線進入,讓寺院的環境保持清涼和寧靜,並設有食堂和宿舍,支援僧團的社交需求。

而球形360度錄像,則用以拍攝現場事件,例如儀式、祈願及其他當代的佛教修習。各國的佛教儀軌和慶典各有不同。崇敬釋迦牟尼及其他諸佛、菩薩及聖者的方式,通常包括拜佛以及憶念佛性。為了獲取「功德」或幸運,也會供養食物和香花等物品。誦經則是為打坐作準備的傳統方式,某些佛教流派也會視誦經為儀式一部份。

《海上佛教地圖集》的視塑

佛像的攝影測量法

在考察亞洲各地的佛教場所期間,遇到很多為和文物拍攝3D影像的機會,我們採用了攝影測量法,即是在後期製作時,將數百張拍攝單一物件的相片組合,從而為該物件建立細緻和虛擬的3D模型。《海上佛教地圖集》的研究計劃,紀錄了沿線歷史及考古博物館的數百件雕塑,它們當中很多都未曾在海外展出。這些雕塑為傳播的敘事及藝術史的知識,都作出了重大貢獻。此數碼形式的收藏極為創新,以完整的3D模型形式呈現。

AoMB_II_POP03_image.jpg
AoMB_II_POP04_image.jpg
AoMB_II_POP05_image.jpg
AoMB_II_POP06_imag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