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融合科技 突破時空界限

許方華


許方華(中)於耶魯藝術研究資助計劃期間,曾推行藝術科技工作坊,讓參與者透過手牽手互動,結合特別設計的電路,利用身體的導電性製作不同音調的聲音樂器。
  •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榮譽文學士
  • 媒體藝術家
  • 第十六屆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家年獎(媒體藝術)得主

藝術與科學向來被視為兩個南轅北轍的領域, 而十多年前已在香港城市大學(城大)選修創意媒體 的許方華,卻擅長將兩者合而為一。她透過引入科學元素,創造出一系列饒富想像力的作品,成功為藝術創作貫注獨特美感與互動特色,更於本年六月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第十六屆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家年獎(媒體藝術)。

藝術以創意主導,在許方華看來正能活化豐富想像。早前她創作的天文系列作品《月逝無聲》及《星垂平野》,分別於大館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前者活現月球多面性,後者則重塑不同年代的星象,再次為藝術與科學的結合作出完美示範, 令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城大創意媒體課程 拓藝術眼界

提到對媒體藝術情有獨鍾,許方華相信,這與愛好收藏字畫和瓷器的父親有莫大關係,加上小時候常隨同他前往觀賞展覽,使她對藝術產生興趣。有趣的是,在她15歲那年,父親送給她第一台電腦,又讓她迷上程式編製,促使她於大學選科時,雖以藝術為首選,但亦期望課程可兼具電腦元素。適逢城大開設創意媒體這個新學科,令她決心由入讀媒體科技副文學士開始,再升讀創意媒體學士課程,將兩大興趣範疇兼收並蓄。

「畢業至今,我仍很感謝城大的教授助我開闊眼界,那時候媒體藝術在香港仍屬新概念,在坊間找到的資源不多,故我們在學時獲得的知識和體會,全是來自教授分享。」許方華憶述,城大的教學團隊中,不乏曾於海外深造,以至來自世界各地的導師和教授,他們均樂於將自身對創意媒體的認知和創作經驗與學生分享,為她奠下未來創作的根基;更引發她於城大畢業後,即申請香港藝術發展局以年輕藝術家為對象的獎學金,前赴倫敦研修藝術,擴闊國際視野。


採科研模式 創作打破規限

科技日新月異,昔日的媒體技術至今來看或已過時。不過,許方華直言,當中的創意思維訓練則受用至今,對她從事創作與教學工作,同樣帶來很大助益。「在城大的學習歷程,除助我實現踏足藝術領域的理想外,更重要是掌握以研究為基礎的創作模式,使我能為天馬行空的藝術創作搜集所需資料,突破環境、時空與地域的規限。」

許方華補充,以創作主題為星空的《星垂平野》為例,她的靈感源於接觸到科學家撰文,研究人類和星塵的化學成份相同之處,感覺震撼,觸發其強烈的創作意念。不過,星空距離遙遠,要觀察古代星象更不可能,因而啟發她另闢蹊徑,通過搜集東西方的觀星文獻,分析整合雙方對星宿看法的文化差異,令創作變得更立體,配合媒體科技的輔助, 終成功重塑古代的星空。


勿盲目跟風 應覓個人風格

回顧以往的創作歷程,許方華表示,尤以去年在大館展出的第五屆愛彼藝術創作委託計畫作品 — 《月逝無聲》最感難忘。「這是我首次創作如此大規模的裝置藝術,也涉及機械臂的運用,複雜度甚高。疫情更打亂了原來的計劃,創作地點由紐約轉為香港。」面對重重挑戰,許方華仍竭盡所能,聘請最高質素的工程夥伴以及場地製作。「幸運的是最終找到一間專門製作太空機械人的公司共同合作,每當技術上出現困難,其行政總裁更會化身導師作出指引,讓我從中學到不少新知識,受用良多。」

從事藝術創作不易,許方華分享個人經驗時稱,藝術家應持續學習新技術與了解市場趨勢,但亦應避免因追逐潮流而盲目跟風,或純粹為炫耀技術而引用不適合的媒體科技,否則便會失去寶貴的獨特性。許方華對原創性的堅持,是維持個人風格的重要一環,也是她在藝術路上得以不斷突破的成功要素。


(出版日期:2022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