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城堡

正能量城堡
家庭治療咖啡杯

家庭治療咖啡杯
親職劇院

親職劇院
溝通雕塑展覽館

溝通雕塑展覽館
正向管教摩天輪

正向管教摩天輪
家家有故事

家家有故事
家庭活動遼望塔

家庭活動遼望塔
資源咨詢站

資源咨詢站
樂園郵局

樂園郵局

升小一的適應

小芬於新學年升上小一,就讀於一所著名的小學,開學初期似乎適應得不錯,但兩星期後,母親發現她早上不願起床,又常常表示肚痛、頭痛,不肯上學。母親帶她去看醫生,醫生認為小芬身體並無不妥,因此懷疑她是升上小一後的適應問題。經母親再三追問下,小芬承認由於害怕欠交功課,所以不敢上學。據小芬透露,老師曾警告全班同學,一次欠交功課便要罰留堂,三次欠交要記缺點,因此導致小芬對上學存恐懼之心。

遇到此類情況,父母首先要瞭解孩子不肯上學的成因:是學習上出現問題?不習慣老師的教學方法和態度?與同學相處有困難?害怕學校的陌生環境?

父母可用「望」、「聞」、「問」、「切」的技巧,去引導孩子說出事件的真相。「望」:平時留心觀察孩子行為和情緒的轉變。他是否突然變得鬱鬱寡歡,無心向學?是否經常表示身體不舒服?很多時候,身體的不適只是他背後心理問題的表徵而已。「聞」:耐心聆聽孩子傾訴心事。父母需要每天騰出五至十分鐘與孩子單獨相處,談談學校發生的瑣事。「問」:反映孩子的心聲和進一步瞭解事情的真相。在傾談的過程中,父母需要反映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例如:「你擔心自己不能交齊功課,害怕給老師罰留堂,所以不敢上學。」此外,還需要技巧地發問,切忌令孩子有被審問的感覺。「切」:熱切地關心孩子的需要,令他們知曉父母是願意隨時協助他們去解決困難。

瞭解孩子害怕上學的原因後,父母便需實質地幫助孩子克服學習方面的困難。由於小一的學生不習慣抄寫手冊,父母需教導他們一些抄手冊常用的生字。初期可替孩子檢查功課,提點他們錯漏的地方,引導他們自己去想出正確的答案,遇有疑問,可致電同學的家長查證。當孩子習慣做功課的模式和數量後,父母便可逐漸讓孩子獨力去處理自己的功課。此外,父母還需從小培養孩子有規律的作息時間,與他們一起訂定時間表,做功課中途需有小休的時間,亦需使孩子養成每天溫習的習慣,另一方面,父母也可為孩子安排適量的課外活動,週日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以不超過一小時為佳,每星期固定的課外活動最好不超過三個,最重要的,是每天給孩子一些自由時間,讓他們可以自己決定如何運用。

文章曾刊登於父母世界雜誌

協助孩子提高情緒智能

孩子經常有情緒,有時會突然變得無理取鬧,有時又會突然哭泣,究竟作為父母可以怎樣方法提升孩子情緒智能呢?

作為父母可以協助孩子提高情緒智能,可以嘗試以下的方法?

  1. 「眼、耳、口、心、手、腳」六到法

    1. 「眼」到:父母要留心觀察孩子的行為及情緒反應,關顧他們的感受和需要。
    2. 「耳」到:父母需每天騰出五至十分鐘與孩子傾談,耐心聆聽他們的說話,接納他們的感受,不作任何批判,並切身處地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例如孩子失去了心愛的布娃娃,自然會覺得傷心難過,父母單去安慰孩子是不夠的,還需明白孩子的心情,用說話或身體語言去反映孩子的感受。
    3. 「口」到:父母用說話去反映孩子的感受。例如:「由於你遺失了布娃娃,感到很傷心,對嗎?」「妹妹分.到的蛋糕比你的大塊,你感到不公平。」
    4. 「心」到:父母需真誠地關心孩子,令孩子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
    5. 「手」到:父母與孩子的身體接觸是非常重要的,閒時摸摸孩子的頭、握握他的手、或在他的臉上親親,亦能提高他對感覺的敏感度。
    6. 「腳」到:倘若孩子有過激的情緒表現,譬如有傷害自己身體的行為。父母便需用行動加以制止,例如用手抱緊孩子及把孩子固定於父母雙腿之間。

  2. 發洩情緒萬花筒

    引導孩子多用說話向父母表達感受,倘若孩子年幼未懂表達,可用玩具(布娃娃、泥膠)等引導他們去表達。此外,平日鼓勵孩子寫日記、聽音樂、玩樂器、運動等,也是宣洩情緒的好方法。孩子情緒激動時,可教導他們倒數數目字,如「五、四、三、二、一」、深呼吸、打枕頭、咕筍、撕紙、大叫等以發洩情緒。其次,父母亦需教導孩子控制衝動行為的方法,例如孩子有打人的衝動時,可建議他先「停一停、想一想」,考慮打人的後果,或教導他從另一角度看問題,譬如同學取笑他,父母可引導他嘗試去想問題並非出於自己,只是那同學不成熟的表現,那麼,他便不需過份介懷。此外,父母可教導孩子用說話表達其不滿。例如說:「因為你取笑我,令我感到很不舒服。其實你也不想被別人取笑,對嗎?如果你再笑我,我便告訴老師。」

  3. 「將心比心」大比拼

    要孩子與別人有同感,便需先讓孩子察覺自己的感受,並懂得適當地表達。接著,父母可教導孩子多從別人的處境和角度去考慮和感受。有一次,一位小朋友向我投訴同學經常致電給他問功課,感到很煩燥。但我引導他嘗試設身處地理解別人的情況,讓他想像倘若自己不懂得做功課而請教無門,會有怎樣的心情,會否同樣感到徬徨和無助。於此,他便更能體會別人的感受。

  4. 提高興趣,訂定目標

    要令孩子做事有衝勁,並肯自動自覺去做,便必須提高孩子的興趣,及與他一同訂定短期及可行的目標。例如:父母可利用錄影帶、錄音帶、說故事、寫白板、砌字、玩大富翁、樸克、跳飛機等形式,去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父母與孩子訂定目標後,可簽訂一份協議書,並由雙方簽署,以促使孩子更積極去實踐承諾。

  5. 「鼓勵、獎勵、激勵」三勵

    父母應多用正面的說話去鼓勵孩子,例如欣賞他肯幫手做家務,鼓勵他努力練習鋼琴等。當然,父母亦可用實質的獎勵(如貼紙、代幣等),去維繫孩子的持久力。當孩子面對挫折和失敗時,便需激勵孩子不要輕易放棄。父母與孩子玩遊戲時不需特別遷就他,應教導他不需太重視輸贏,重要的是他已從中得到寶貴的經驗和學習機會。要讓他知道:「世上沒有所謂的失敗,只有遲來的成功。」

  6. 交友六大要訣

    教導孩子與朋友相處的技巧和態度,亦相當重要。讓孩子知道交朋友要擅於觀察聆聽、投其所好(尋找類似的溝通話題)、主動投入、坦誠表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關心愛護、接納尊重(接納別人的意見和批評)。此外,父母亦需多提供機會讓孩子與其他朋友相處,如參加生日會、童軍等。以擴闊他們的生活圈子。

  7. 腦力激盪法

    父母可教導孩子解決問題的重要步驟:

    1. 擬定問題。
    2. 訂定解決問題的目標。
    3. 列舉各種可行的解決方法。
    4. 比較各種方法的優點和缺點。
    5. 選取一個最有效及可行的方法。
    6. 設定實踐方法的步驟。
    7. 檢討及修訂該項方法。

文章曾刊登於父母世界雜誌

協助孩子迎接中學生活

我的兒子將於新學年升讀中一,他被派往一間英文中學就讀,我擔心他會遇上適應的問題我應如何協助他迎接中學的生活?

孩子升上中一,往往要面對很多適應的問題:

  1. 生理的轉變

    孩子踏入青春期,需要面對很多生理上的轉變。例如:女孩子開始有月經,乳房開始發育,男孩子也開始有夢遺、腋下及生殖器官長出陰毛等。

  2. 心理的轉變

    孩子認為自己已經長大,渴望獨立地處事,但心底裏卻仍然希望得到父母情感上的支持。父母若果不瞭解孩子這種矛盾的心理,便會造成溝通的障礙。

  3. 生活形式的轉變

    孩子從半日制的小學升上全日制的中學,需要在學校裏或出外午膳,放學後又需參與課外活動,因此,在零用錢和時間的運用上均需作出適應。

  4. 學習環境的轉變

    一般中學的面積通常比小學的大,孩子進入偌大的校園,不免產生陌生及孤獨感,加上中學有很多不同的實驗室、資訊科技設施,孩子往往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

  5. 學習形式的轉變

    英文中學以英語授課,孩子已不易適應,再加上教學模式的轉變,他們需要積極參與課堂上的討論,與同學合作完成專題報告等。因此,孩子需要改變小學時被動的學習模式,更主動地學習。

  6. 社交生活的轉變

    孩子從小六升上中一,由全校最高年級的學生驟降為「中一生」,需要面對地位的轉變。此外,他們需要主動結交新同學,若果他們能夠得到同學的認同及老師的讚許,才能對學校建立歸屬感。倘若同學間有不良的嗜好,他們便很容易互相感染。

孩子面對中一的轉變,父母需要加以協助:

  1. 父母應開放地向孩子解釋青春期將要面對的生理轉變,儘量解答他們有關性方面的疑難,使他們可以從容地過渡此一成長的里程碑。

  2. 父母應把孩子當作朋友般看待,儘量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去瞭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鼓勵他們向父母傾訴心事。另一方面,遇到與孩子有關的事情,父母應徵詢他們的意見,引導他們作出明智的抉擇。

  3. 父母可於開課前,教導孩子利用不同的途徑前往就讀的中學,熟習學校的環境,儘量鼓勵孩子參加學校的新生輔導課程,向孩子提供學校附近食肆的資料。開課後,教導孩子記錄每天的支出,以便監察他們使用零用錢的情況。於時間的運用上,父母可與孩子一起擬訂作息時間表,讓孩子在參與課外活動和溫習功課方面可以取得平衡。

  4. 父母應鼓勵孩子發展與同學相類的興趣,積極參與同學的集體活動,亦可間中邀請同學回家,一起討論功課或專題習作等。另一方面,父母亦需教導孩子選擇朋友的原則,以免孩子誤交損友。

文章曾刊登於父母世界雜誌

協助孩子面對挫折

經過連番的校內賽,我的兒子和兩位同學被學校挑選參加全港數學比賽,但他們於初賽中落敗,兒子感到很內疚和自責,認為是自己表現差而連累其他同學,甚至令學校蒙羞,於是決定日後都不參加任何比賽。我應如何開解他?

當孩子面對挫折時,往往不懂得如何處理。父母可嘗試以下的方法協助孩子:

  1. 瞭解孩子認為自己對挫折的控制能力

    父母應該積極聆聽孩子對挫折的反應。如果他覺得挫折非自己的能力所能控制,便不會採取任何行動去改善現況,反過來說,若果他覺得自己對挫折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便會較願意作出改變。

  2. 與孩子探討造成挫折的成因

    父母應與孩子一起探討造成挫折的可能成因,以及孩子對挫折應負的責任。不過,父母要避免令孩子過份自責,不然便會減低孩子改進的動機。相反來說,適度的自責卻能激發孩子作出改變,讓他承擔責任,並從錯誤中學習。父母可與孩子檢討他於此次數學比賽實際要負的責任,例如會否關乎團隊合作的問題,抑或老師於校內的訓練不足夠,而他們也不熟習比賽的形式,或由於怯場而影響表現等。當然,父母也應讓孩子反省自己會否疏於練習,未能針對比賽的題目作充足的準備,抑或未能掌握答速算題的技巧等,然後對症下藥,再一起找出解決的方法。

  3. 挑戰孩子負面的想法

    父母需瞭解孩子對挫折造成影響範圍的看法,及他認為挫折會持續的時間。如果孩子誇大該挫折所造成的影響,例如數學比賽落敗便代表自己欠缺數學天份,他便會有很大的挫敗感而自暴自棄。同樣,若果他認為挫折會持續發生,便會有無助和絕望的感覺。因此,父母應挑戰孩子負面的想法,詢問他有甚麼例證,可證明自己真的沒有數學天份,父母亦可指出孩子能被挑選參加數學比賽,已代表他於數學方面的能力較別的同學優勝。此外,父母應向孩子解釋,倘若因為受錯誤想法的影響而放棄數學,那就未免有點可惜。反過來說,父母可教導孩子從另一角度看問題,引導他多從積極方面去思索,把此次失敗視為學習的機會,並進一步指出,比賽的成績也未必能真正反映個人的能力。

  4. 擴闊掌握範圍

    父母需與孩子討論他能做些甚麼以控制挫折、限制逆境範圍及縮短逆境影響目前狀況的時間。例如孩子可嘗試擬定數學難題,多練習不同類型的數學題目,向曾參加比賽的同學吸取經驗,多與同學和老師討論解決數學難題的方法等。

文章曾刊登於父母世界雜誌

協助孩子面對死亡

女兒的祖母最近突然因病去世,她感到很悲傷。這是女兒第一次面對死亡,我應該如何開解她?

孩子年紀還小,面對相熟朋友或親人突然去世,可能會感到震驚、恐懼,或嘗試否認此一事實,希望親友仍然健在。更甚的是,有些孩子會感到內疚、自責,甚至懷疑是否因為個人犯上某些錯誤,而導致親人離世。當然,大部份孩子會感到悲痛,哀傷的心情可能會維持一段日子。

協助孩子面對親友的死亡,父母可嘗試以下方法:

  1. 反映孩子悲傷及恐懼的心情。譬如說:「祖母去世,你感到害怕和傷心,其實我們也有類似的感受。」

  2. 聆聽孩子的傾訴,讓她盡情說出心底話,鼓勵她傾訴不安和內疚的感覺。進而向她解釋,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階段,也是大自然所有生命要面對的必然定律,因此,祖母的離世與她沒有任何關係,以免她有所誤解。

  3. 跟孩子一同回顧與祖母共享的快樂時光,讓她有美好的回憶;並向孩子總結:「人活著不在乎長短,最重要是活得有意義」。藉此勉勵孩子努力學習,將來服務和貢獻社會,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4. 有些父母可能會哄騙孩子,說祖母只是睡覺,此做法只會引起孩子更多的疑惑,甚至會令他們對睡眠存有不必要的恐懼。因此,父母需向孩子解釋死亡即代表生命的終結,祖母的身體將會被火化或埋葬於泥土中。有宗教信仰的父母,可進一步解釋祖母的靈魂將會升上天堂,她的身體雖然逝去,但對孩子的愛是不會熄滅的。藉此勉勵孩子需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珍惜現在和親人、朋友共度的時光,並效法祖母的榜樣,繼承她的遺志,以完成她未了的心願。

  5. 陪伴孩子出席祖母的喪禮,讓她於儀式中正式告別祖母,並向祖母的遺體送上祝福。此外,讓孩子保存祖母過往送贈的東西以作紀念。喪禮過後,也可鼓勵孩子用日記或圖畫的方式,記下對祖母的感想或思念,把心底的感受盡情傾訴。

  6. 對年幼的孩子而言,他們未必明白死亡是什麼。家長可以利用繪本圖書,如:「你到哪裡去了?」、「我永遠愛你」、「爺爺有沒有穿西裝?」等向小朋友解釋有關丟概念,遺亦可以透過與孩子一同製作紀念冊來懷念已故的人,更可以教小朋友正面地表達內在的悲傷。

文章曾刊登於父母世界雜誌

協助孩子面對父母的離異

由於夫婦多年來積聚的問題,最決定與配偶離婚,現正辦理分居手續。我應該怎樣向孩子交待整件事情,以及協助他們適應單親的生活?

當孩子面對父母離異的危機時,他們可能出現以下的情況:

  1. 感到震驚、憤怒、怨恨,不能接受事實。

  2. 感到內疚、自責,誤以為個人頑皮、不聽話的行為而導致父母婚姻出現問題。

  3. 做出種種不恰當的行為,例如破壞公物、在學校違反校規等,以吸引父母的注意,企圖令父母暫時擱置離婚的行動。

  4. 出現情緒或行為問題,如變得鬱鬱不歡、沉默寡言、自怨自艾,脾氣暴燥,成績驟降,甚至出現自毀性或攻擊性行為。

  5. 長遠來說,孩子可能會缺乏安全感,對別人失去信心,以及對轉變較難適應。

父母對離婚問題的處理方法

  1. 向孩子直接地、中肯地解釋父母的婚姻出現問題,譬如說:「爸爸和媽媽一起生活得不快樂,所以我們決定分開。但我們會考慮你的意願和實際情況,安排你與我們其中一方一起居住。不過,即使你選擇了我們任何一方,我們都會依然愛你。如果你想,我可以帶你見你的爸爸/媽媽。」

  2. 向孩子表明父母對他們的愛護和照顧,並不會因離異而有所遞減,他們依然是父母至愛的兒女。

  3. 不要在孩子面前數算另一方的不是之處,應暫時摒棄個人的憤怒和創傷,容讓孩子有機會和另一方作定期的溝通和會面。

  4. 反映孩子不快和傷心的感受,儘量抽時間陪伴孩子,共同渡過危機。

  5. 對孩子設定合理的標準和期望,不需對孩子過份憐惜和縱容,也不要期待孩子取代父親或母親的地位,把過多的責任加諸他們身上。

  6. 協助孩子適應生活上的轉變,例如不需母親督促也能自動自覺去做功課、收拾個人物品等,以及讓孩子知曉於週未或放假期間才有機會與母親相聚。

  7. 擴闊孩子的社交圈子,協助他們接納父母離異的事實和理解事件與他們無關,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讓他們勇於向朋友或同學表明家庭的情況。由於孩子只能與父親或母親生活,父母需留意他們性格上的平衡發展,讓他們有機會接觸不同性別的朋友,學習如何與不同性別或類型的人融洽相處。

  8. 在制訂孩子的重要事情上,父母仍可保持聯繫及共同商討,以促進孩子的福祉為大前題

  9. 父母需處理個人的情緒,尋求適當情感、資源或實質上的支援,例如接受婚姻調解服務等。

文章曾刊登於父母世界雜誌

夫婦意見分歧的處理方法

我和配偶都受過高等教育,但在處理子女的問題上,卻常出現不同的意見。例如他主張給子女多些發展空間,採取自由放任政策,我卻認為對子女需有適當的管與教、賞罰要分明。我們應該如何協調?

夫婦在處理子女的問題上意見分歧,原因有多種:

  1. 夫婦雙方的家庭背境不同,成長的歷程也有分別。個人的人生體驗往往影響他們的價值取向、對事物的看法和態度等。夫婦二人是獨立的個体,他們對教導子女方面持不同的觀點和態度,實在不足為奇。

  2. 男女雙方在生理和心理的構造上有所不同。男性較為理性,喜以宏觀的角度看事物,女性則較重感情,對事物的細節較為關注,因此導致他們以不同的態度和手法去處理問題。

夫婦在處理子女的問題上缺乏一致性,會令子女無所適從,不能學習到正確的行為和態度。再者,子女也可能會看風使舵,學到在父母面前有不同的表現,以取得他們的歡心。故此,夫婦面對雙方有不同的意見,可嘗試以下的處理方法:

  1. 避免在孩子面前批評另一半。有些母親喜歡在孩子面前批評丈夫,譬如說:「爸爸真沒用,這麼淺的數學題也不懂算。」這樣,只會減低孩子對父親的尊重,無助解決問題。

  2. 避免強迫孩子贊同某一方的意見,或勉強他們做協調者。這樣只會令他們覺得為難,甚至對父母產生抗拒之心。

  3. 即使做妻子的不同意丈夫的看法,但如果當時子女在場,便需讓其中一方作決定,事後再與丈夫商討解決方法。在雙方分享個人意見和感受時,需遵守以下原則:坦誠溝通、互相尊重、互相体諒、關注感受、耐心聆聽,例如母親要体諒父親與孩子見面的時間不多,所以希望盡量把握時間跟孩子玩耍,而父親也需尊重母親督促孩子勤做功課的苦心。待雙方表達意見後,再找出解決意見分歧的方法,嘗試尋求共識。

  4. 父母可與孩子分享他們不同的看法,讓孩子學習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此外,父母也可分享他們取得共識的過程,讓孩子領略如何在意見分歧的情況下把問題解決。

  5. 在教養子女方面,父母可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父親可教導孩子分析問題,協助他們智力方面的發展,母親則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培養他們的情緒智能。當母親因為一時失控而錯怪孩子,父親也可作「調停者」,以緩和緊張的氣氛,待母親情緒平伏後再處理問題。

文章曾刊登於父母世界雜誌

如何協助孩子解決情緒問題

玉明被老師投訴上課時心不在焉,有時會為小事而在課室裏大吵大鬧。有一次,她中文默書取得七十分,因為害怕被父親責罰而不停地哭泣,把老師弄得手足無措。玉明的情緒問題,父母必須正視及加以疏導,否則可能引致嚴重的後果。

  1. 留心觀察孩子情緒的轉變

    父母必須留心觀察孩子行為及情緒的轉變。平日活躍好動的孩子,會否突然變得茶飯不思、寢睡不安,或者對平時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會否突然出現遺尿、吮手指或睡覺時有磨牙、發開口夢等情況?上述的現象顯示孩子可能正面對一些轉變而未能適應,或感到某方面的壓力,父母必須慎重處理。

  2. 反映孩子的行為和感受

    父母需真誠地關心孩子的狀況,反映她的行為和感受,並表達父母的心情:「看見你終日茶飯不思,我感到很心痛。我也可以體會你不快的心情,你願意向我傾訴嗎?」

  3. 作適當的自我披露

    父母可與孩子分享自己解決情緒問題和克服困難的經驗,作為孩子的借鏡。例如告訴孩子自己有困難時會找可信任的親人或朋友傾訴,或運用適當的社區資源去解決問題。

  4. 引導孩子傾訴心事

    若果孩子表示暫時不想透露她的問題,父母可讓她選擇傾訴的適當時機。另一方面,父母可首先詢問一些較開放式的問題,例如:「有甚麼事令你不開心?」再逐漸收窄問題的範圍,作適當的引導:「你不開心的事情會否和學校有關?是否和老師有關?同學有關?或者牽涉默書或測驗的成績?」然後留意孩子的身體語言,容許她以點頭或搖頭的形式作出回應。

  5. 耐心聆聽孩子的傾訴

    孩子向父母傾訴心事時,父母必須耐心聆聽,暫時放下正在進行的工作或家務,不作任何的批評或建議,待孩子傾訴完畢後,才作適當的反映。例如:「默書成績不理想,你感到很傷心和失望,也害怕被老師責罰。」

  6. 教導孩子宣洩情緒的方法

    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除了教導他們向別人傾訴,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外,亦可教導他們宣洩情緒的方法。例如把心事寫在紙上,然後撕掉,打咕𠱸或枕頭以洩憤,向毛娃娃傾訴心事,做鬆弛肌肉的運動,放聲高歌,在畫紙上塗鴉,或深呼吸以抒解悶氣等。

文章曾刊登於父母世界雜誌

孩子發脾氣的處理

我的女兒時常發脾氣,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便會大吵大鬧,發怒時也會默不作聲,任由別人怎樣哄她也沒有反應,我應怎樣處理?

孩子有某些行為表現時,父母應首先觀察當時的情況,注意周圍的環境,例如有什麼人物在場,以及孩子出現該行為前後所發生的事情。這些正是重要的線索,讓父母可以分析孩子出現該行為的成因,然後針對性地加以處理。

面對上述情況,父母可以留意女兒發脾氣前曾經發生的事情。例如:哥哥有無欺負妹妹,別人所做的是否未能迎合她的心意?當時爸爸、女傭或其他親戚朋友是否在場,在場的人有何反應?如果是哥哥欺負妹妹,父母便應瞭解哥哥欺負妹妹的成因,再協助兄妹處理兩者之間的糾紛。倘若女兒是因為別人未能順著她的意思去做而發脾氣,父母便應教導她處事的正確態度,例如問她:「假如人人都要別人遷就自己,還有誰會遷就其他人呢?我們很多時都會遇到不盡稱心如意的事情,應如何面對?」接著,便慢慢引導她瞭解,很多事情未必能盡如人意,讓她明白凡事只要盡力而為,嘗試爭取別人合理的對待,但假如依然未能改變事情,我們便需接受現實,想想怎樣去適應現況。

此外,父母還需留意女兒會否選擇別人在場時才發脾氣。有些孩子可能以發脾氣去吸引別人的注意,當別人對她百般呵護時,她便會變本加厲,以此滿足她的慾望。如果父母得悉女兒玩的把戲,便不應讓她的詭計得逞,當她發脾氣時應該不理會她,待她冷靜下來才向她瞭解發脾氣的前因後果。另一方面,父母也不應責罵女兒,因為此做法只會令女兒壓抑個人的情緒而不去表達。

當然,孩子因為發脾氣至大吵大鬧,父母便應加以開導:「我明白你遇到不如意的事,覺得很惱怒。但你只管大吵大鬧,對自已有何益處?況且,別人會因此覺得你蠻不講理,對你有負面的印象。假如你從另一個角度想想,把今次的事件視為一種磨練,你便會開心一點。再者,除了大吵大鬧外,你還可以用甚麼方法發洩情緒?」接著,父母便可引導孩子建議其他疏導情緒的方法,以及分析該方法對自己及他人的影響。但父母要教導孩子謹守三項原則: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破壞物件。在此大前題下,父母便可讓孩子以正面的方法,疏導及轉化自己負責人的情緒,例如:用靜觀治療中丟呼吸法(情緒五指山),或者憤怒時拍打軟枕頭,舒緩情緒。

文章曾刊登於父母世界雜誌

教導孩子如何與同學相處

小英是班裏的小霸王,常常要別人遷就她,遇到不合意的事便會大聲哭鬧,玩遊戲時堅持要自己所屬的一方取勝,不然便會退出遊戲,躲在一旁發脾氣。因此,同學們都不喜歡跟她玩耍。

小英有此行為表現,可能是由於家人過份保護與遷就,恃寵生嬌;也可能是個人自信心不足,以為一定要取勝才可顯示自己的能力。遇到上述的情況,父母可嘗試以下的處理方法。

  1. 讓孩子瞭解個人行為帶來的後果

    跟孩子分析他的行為對別人的影響,讓他知道別人會因此不喜歡跟他交朋友,最終他會變得弧伶伶的,形單影隻,此惡果便需由他獨自去承受。

  2. 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當孩子有不當的行為時,父母每每慣於責罵和懲罰,但當孩子有好的行為表現時,父母卻視為理所當然,不予理會。父母過多的責罰,往往令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因此,當孩子有好行為時,父母便應加以鼓勵和讚賞,平日亦應提供機會予孩子發揮他的潛能,以加強他的自信。

  3. 教導孩子與同學相處的原則

    引導孩子接納不同背景的同學,教導孩子以開放、真誠的態度對待同學,並教導孩子與同學間要互相幫助,互相尊重,讓他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4. 教導孩子與同學相處的技巧

    鼓勵孩子在小息時與同學分享食物、玩具、文具或課外書籍等,讓孩子體會與人分享的樂趣。父母亦需教導孩子如何與同學展開話題,例如詢問同學「今天吃了什麼早餐」、「最喜歡什麼科目」、「玩什麼電子遊戲」、「假期有什麼節目」等。此外,培養孩子與同學共同的興趣和話題,也十分重要。例如讓孩子觀看某些益智的卡通片集或劇集,或教他玩一些棋類遊戲、球類活動等,均有助他與同學的溝通和交流。再者,父母也要提醒孩子留意別人的非語言行為,譬如留意別人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勢、動作、站立的姿勢,是否表達他的不滿或厭煩的感覺。另一方面,父母也需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引導孩子多去關心別人的需要和感受。例如同學由於遺失了心愛的文具而悶悶不樂,可教導孩子慰問同學:「你是否因為遺失了心愛的擦膠而感到不開心,我可如何協助你找尋失物?」

文章曾刊登於父母世界雜誌

溝通的方法

就讀三年級的女兒放學回家後向我哭訴:「教數學的老師罰我留堂。其實不只我一個人在上課時談話,為何他偏偏只懲罰我?」面對此種情況,我該如何回應。

當孩子遇到難題向父母傾訴時,他們不知不覺間可能會作出以下的回應:

  1. 批評

    我已經常提醒你要專心上課,今次給老師責罰是你罪有應得的。」很多父母以為批評孩子,能令他有所改進,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大正確的。批評只會令孩子的自我形象受損,導致他們隱藏更深層的感受,甚至作出反駁,窒礙他們改進的動機。

  2. 標籤

    「你是一個頑皮的孩子。」標籤把孩子歸納為某一類型的人,令他覺得羞愧、難堪,亦忽略了孩子個人的獨特性,漠視了他是一個有感情、思想的個體。

  3. 分析

    「你這樣說只是作為延遲返家的藉口罷!」父母很喜歡分析孩子說話或行為背後的動機,但這樣做只會引起孩子的自我防衛,令溝通中斷。

  4. 贊同

    「我同意你的看法,數學老師似乎有意為難你。」未詳細瞭解整件事情便同意孩子的看法,似乎有點兒武斷。此外,父母亦未能讓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問題。

  5. 命令

    「你不能夠這樣批評老師!」命令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被忽略,對孩子可能帶來兩種負面的影響。某一類的孩子會抗拒父母的命令,形成反叛的心態,另一類的孩子會傾向絕對服從權威,自我發展的空間便因而受到限制。

  6. 警告

    「若果你再於上課時與同學談話,下次老師不會只是罰留堂,他還會記小過呢!」父母每每喜歡提出警告去威嚇孩子,希望他們知所警惕,但殊不知這樣會引起孩子無謂的恐懼,甚至令他們感到憤怒和惹起反感。

  7. 訓誨

    「你應該尊重老師,不應在上課時談話。」倘若孩子已有辨別是非觀念的能力,父母不斷的教誨只會令他們覺得厭煩,甚至故意地抗拒父母的控制。

  8. 不當的提問

    「為什麼老師只懲罰你一個?你應該好好地檢討一下。」當孩子遇到困難,父母不去體恤他們的心情,反而以「為什麼」等一連串問題去不斷提問,令孩子有被查問及不被尊重的感覺。

  9. 建議

    「我建議你上課時盡量克制自己的行為,同學騷擾你便告訴老師。」父母過早地提出建議,會抹殺了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亦可能養成孩子過份倚賴的心態。

  10. 安慰

    「每一個小孩子都曾經被老師懲罰過,你不需過份介懷的。」父母雖然企圖安撫孩子,但安慰只能令孩子覺得父母並未能真正瞭解他們的感受。

  11. 轉移

    「吃飯的時候到了,我們不要再談學校的事情。」父母有時會利用轉移的方式把話題引開,企圖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他們不用再為該問題而煩惱。但此做法只會令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的事情缺乏興趣,甚至懷疑父母並非真正關心自己。

  12. 曉以大義

    「這麼小的挫折也承受不了,將來怎樣幹大事?現在受點委屈正好能磨鍊出更堅強的性格。」父母重覆地向孩子講道理,只會更令孩子覺得父母高高在上,阻礙了孩子進一步向父母透露他們心底的說話。

那麼,如果孩子向父母傾訴心事,父母應該怎樣回應?首先,父母應耐心地聆聽孩子的傾訴,以適當的身體語言(例如點頭、眼神接觸)去表示關懷。其次,父母需切身處地,嘗試進入孩子的世界,瞭解他們的內心感受。接著,可適當地反映孩子說話的內容和感受,例如:「由於老師沒有處罰其他同學,你覺得老師針對你,也感覺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有點兒憤怒,是嗎?」。最後,父母才與孩子一起分析問題的成因,及一起尋求解決方法。

事實上,當孩子年幼時,父母是需要運用教誨誘導,使他們知曉是非黑白,但當他們日漸長大,單是說教對他們已起不了大作用。父母需要主動去聆聽孩子的心聲,當孩子感覺父母能夠真誠地聽他們的傾訴,孩子自然也願意聽父母的意見和看法,及進一步向父母剖白更深層的感受。此外,父母的積極聆聽亦能引發孩子自己去分析問題,並嘗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父母的聆聽及反映正代表著他們對孩子的尊重和關懷,對增進親子關係有莫大的幫助。

文章曾刊登於父母世界雜誌

紓緩壓力的方法

我是一個雙職母親,白天需要出外工作,一對兒女交由外婆照顧。下班後還要買菜、煮飯,以及替孩子檢查功課,溫習書本等,簡直忙得喘不過氣來。我應該如何應付各方面的壓力?

作為一個雙職母親,一方面要處理家務、照顧子女、丈夫,還要應付工作壓力,處理家庭經濟、安排子女課外活動等繁瑣事務,實在殊不簡單,筆者在一項調查發現,若果母親感到自己的孩子較一般小孩難照顧、孩子不能達到母親對他們的期望、孩子未能欣賞母親為他們做的事情等,都會令母親感到壓力,加上許多母親在生育孩子以後,與朋友會面和結識新朋友的機會大為減少,社交圈子狹窄,支援網絡更形薄弱,有問題時不懂得找尋適當的渠道傾訴和求助,在無形的壓力下便可能幹出傻事。

事實上,當母親遇到壓力時,可以採取以下的處理方法:

  1. 鬆弛運動

    當母親感到壓力及精神緊張時,可以作深呼吸,然後做一些鬆弛運動,例如握緊拳頭再放鬆,或收緊面部肌肉後放鬆,此外,讀者也可參考坊間一些教做鬆弛運動的錄音帶或錄影帶。

  2. 其他鬆弛方法

    每天騰出一些時間,獨個兒坐在一旁冥想,讓自己得以有清靜的時刻。此外,散步、聽音樂、洗熱水浴,或做運動(例如行山、游泳、打球)或旅行等,都是鬆弛神經的好方法。

  3. 改變想法

    個人的想法會影響他的情緒和行為。若果母親認為自己的孩子較一般小孩更難照顧(即使真實情況並非如此),她便會為孩子輕微的情緒和行為問題而感到異常煩惱,甚至有過激的行為反應。因此,母親需先改變自己的想法,認清孩子的表現其實與一般小孩無異,接納不同孩子的獨特性,降低對孩子的期望。那麼,母親便較能放鬆心情,以從容的態度去照顧孩子,壓力自會減輕。

  4. 訂定計劃

    母親需要訂定個人計劃,分清不同工作的優次,重新分配時間,先完成較重要的工作,把次要的工作再安排於不同的時段去完成。例如優先處理孩子當天的功課,抹抽氣扇或門窗等工作則留待假日時,找家人幫忙一起完成。

  5. 尋找支援

    當感到壓力時,母親應當向朋友或家人傾訴,尋求他們的協助,此外,也可尋找社區資源,例如補習班或家務助理等,以減輕個人的壓力。

  6. 發展個人興趣

    母親需要有私人的空間和時間,不應把全部時間花在孩子身上,在閒暇時需發展個人興趣,例如做運動、插花、跳健康舞、做蛋糕、參加興趣班等,以紓緩壓力和作為生活的情趣。

文章曾刊登於父母世界雜誌

與孩子溝通之道

兒子十二歲,就讀小學六年級。我問他學校或朋友的情況,他總是不理不睬。他不肯和我傾談,會否和我平日與他溝通的態度或語氣有關?有什麼方法可以令兒子願意跟我談話?

父母跟孩子溝通,可以留意以下數點:

  1. 回應孩子時需針對他的行為,而非針對個人

    若果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父母不應用「成績這樣差,你真是沒用,正蠢材。」等字句責罵孩子,因為這樣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而應鼓勵他:「我明白你會因考試成績不理想而感到難過,但最重要是找出成績差的原因,對症下藥,以便下次得以改善。」

  2. 不要把孩子現時的行為與父母年幼時的情況作比較

    現今的社會與父母年輕時的社會狀況已大不相同,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孩子的行為模式自然有所改變。例如父母不應要求孩子囫圇吞棗地背誦課文,而應培養孩子在不同問題上的分析及創造力。

  3. 尊重孩子所付出的努力,而非事情的結果

    例如孩子把模型砌得不什美觀,父母也可讚賞他所花的時間和努力:「你花了很多心機,很努力地砌這個模型。」

  4. 少說「不」字,多說「好」字

    父母時常對孩子說「不」,很容易令他覺得厭煩而產生抗拒,因此,父母可改用另一方式表達相同的意思。例如兒子問母親:「我可否和同學到球場打藍球?」若果母親打算拒絕兒子,要求他做功課的話,她可以回答:「好,你先做完功課才去打球吧!」即使母親需要拒絕兒女的要求,也可把責任推卸給第三者。例如女兒在咳嗽,卻要求母親給她吃糖,母親可回答說:「好,糖果是很甜,很好味道的。我先問問醫生咳嗽時能否吃糖,不過,藥水也是甜的。」倘若母親無可避免地要拒絕孩子,也應提供其他選擇。例如,兒子打算於週末到同學家玩耍,但父母有事需要帶孩子外出,便可向他建議:「今個週末我們要到外婆家吃飯,下一個週末你才到同學家玩耍吧!」

  5. 不要太快作出追問

    倘若孩子向父母傾訴心事,父母卻不斷追問原因,孩子便有不被尊重及接納的感覺。例如孩子向父母傾訴:「同學時常欺侮我。」父母不應追問:「為什麼同學會欺侮你?是否你做了一些事情開罪同學?」而應反映他的感受:「被同學欺侮的感覺一定不好受,對嗎?」

  6. 不要太快提出意見

    孩子有難題要求父母協助時,父母可作適當的提問和引導,而不需太快提供答案,否則便會形成他們的倚賴心態。例如女兒問母親:「媽媽,我的水壼不見了。」母親可反問女兒:「你認為可以怎樣解決?」當孩子提出意見後,父母也不應太快否定孩子的意見,否則,孩子便不會有作出建議的動機。

文章曾刊登於父母世界雜誌

孩子說謊怎麼辦?

陳媽媽對孩子管教很嚴格,絕對不容許孩子因為玩樂而影響學業。孩子亦曾經遭媽媽屢次拒絕他與朋友去玩的要求,孩子十分害怕媽媽。有一天,孩子放學後很想和朋友一起到公園玩耍,但他從經驗得知媽媽一定會拒絕與朋友去玩的請求。因為母親對自己嚴格的管教模式,孩子害怕被責罵,所以他便撒謊表示自己是因為遲了放學才遲了歸家。

如何你是陳媽媽,你會如何處理?

有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有成就,所以有時會不自覺地扼殺了孩子的玩樂及社交的時間。父母的出發點,當然是希望為小朋友的未來打好基礎,但過分的壓力反而會弄巧反拙,例如陳媽媽的孩子一樣,陳媽媽很多時候會說「唔准」、「唔可以」,令孩子覺得個人的要求不合理,加上嚴格的管教模式,令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有隔膜,使他們有時候會因為害怕被責罵而說謊,做出欺騙家人的行為。其實,孩子很簡單,有時候只是因為害怕被拒絕,被責備,但又想滿足自己的慾望,便以撒謊形式達成心願。

如果我是陳媽媽,我會……

當父母知道孩子撒謊時,請不要打罵孩子,可以先了解孩子說謊的原因。個案中,陳媽媽可以和孩子解釋自己的擔心,如「媽媽因為擔心你未有足夠時間完成功課,也憂慮你要熬夜而影響健康,所以才會拒絕你於未做功課前和朋友玩。」當然父母亦要為孩子提供選擇,如可以給予孩子玩樂和社交空間,如: 「如果你想的話,可以在假期或功課不太忙時與朋友一起玩。星期六及日都是假期,你可以相約朋友禮拜五放學後或星期六去玩耍。不過我希望你可以在七點前回家,與我們一起吃晚餐和分享你和朋友玩樂的情況!」

父母向孩子解釋「不可以」的原因及提供「可以」的方案是十分重要的。這可以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憂慮,了解彼此的考慮,父母提供選擇可以讓孩子知道有更多其他的方法替代自己的做法,有助減少孩子以說謊的形式,達成自己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