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参观展览,请按此登记。

土地与人民

中国北方的草原和森林有各种「胡人」聚居。其中匈奴、鲜卑和柔然是典型的游牧人,戎和氐则不然。由于游牧文化在欧亚草原东部的发展并不均衡,而被视为「典型」的游牧群体又往往包含半游牧或非游牧成分,游牧族群所占领的版图很多时候难以清晰划分。近年来,学界通常以「中国北方地区」泛指北方古代胡人曾经活跃的疆域。同时,这些领土亦随着游牧人的军事和政治权力兴衰而扩张或收缩。

中国北方地区与更广阔的欧亚草原东部接壤,将中原与南西伯利亚、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东部以及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土地互相联系。另外,中原国家的扩展、气候变化以及农业发展等各种因素令中国北方地区不断向北伸延,与此同时,游牧人也定期向南扩展他们的领土。

Nomad_S01_image01.png
Marc Progin

草原上的游牧民居所

蒙古乌布苏省
摄影
2006
Nomad_S01_image02.png
Marc Progin

戈壁沙漠上的古丝绸之路

蒙古
摄影
2016
Nomad_S01_image03.png
Marc Progin

游牧民的帐篷居所

蒙古库苏古尔省
摄影
2005
Nomad_S01_image04_index.jpg
Nomad_S01_image05_index.jpg
Nomad_S01_image06_index.jpg
Nomad_S01_image07_index.jpg

土地与人民

古代游牧人的物质文化

欧亚草原东部最早的游牧人出现于公元前千年中期。新技术的出现,例如大规模驯化牛羊、毡帐的发明,以及骑马技术,造就了游牧文化的基本条件。拥有在同一地区生活的其他群体,坐拥这些技术的游牧人更具明显优势。

早期游牧人的物质文化以动物图像为核心,用以装饰马具、武器和首饰。这类装饰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十三世纪(商朝),是新石器时代古老岩石工艺传统的延续。到公元前八世纪,带有兽形纹饰的马具、珠宝及个人装饰品普及整个欧亚草原东部。

Nomad_S01_image08_index.jpg
Nomad_S01_image09_index.jpg
Nomad_S01_image10_index.jpg
Nomad_S01_image11_index.jpg
Nomad_S01_image12_index.jpg
Nomad_S01_image12_index_m.jpg

土地与人民

鄂伦春族

游牧和游猎文化以不同形式发展;自给自足的狩猎文化在中国北方森林非常普遍,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区则奉行混合经济,结合狩猎和放牧。在内蒙古和黑龙江北部的大小兴安岭,游猎文化持续到二十世纪中叶。

鄂伦春族是中国北方森林最后的猎人。他们的语言属于通古斯语系,与居住在北方地区的各个阿尔泰——通古斯先民密切相关。鄂伦春族与他们的祖先一样,身穿兽皮衣服,并广泛使用桦树皮和动物皮来制作家居用品、工具,甚至马鞍包等大型器具。

Nomad_S01_image13_index.jpg
Nomad_S01_image14_index.jpg
Nomad_S01_image15_inde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