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精准預測早期結直腸癌淋巴結轉移風險 香港城大研發新型腫瘤標志物

 

Dr Wang Xin (left) and Dr Gao Feng at CityU
王鑫博士(左)期望最終能夠為結直腸癌患者提供更為精准的臨床輔助診斷方案,旁為他的學生高峰博士。

結直腸癌是全球癌症的第二號殺手,雖然目前已有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可以幫助淋巴結轉移風險低的早期結直腸癌患者切除腫瘤,而高風險的才需接受創傷性較大的根治性手術,但目前評估患者淋巴結轉移風險的方法並不准確。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城大)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王鑫博士的團隊近日便成功開發了一種新型的腫瘤標志物,有助於更准確地預測早期結直腸癌患者出現淋巴結轉移的風險,避免轉移風險低的病人承受不必要的手術之苦及風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在2018年全球有超過86萬人死於結直腸癌,僅次於肺癌。而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結直腸癌在東亞國家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明顯上升。因此,研發更為精准的診療方法迫在眉睫。

最近的證據表明,淋巴結轉移風險低的早期結直腸癌(浸潤深度病理評估為T1期)患者,可以透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完整切除腫瘤;淋巴轉移風險高的患者,才需要範圍更廣、創傷更大的根治性手術。不幸的是,目前病理預判淋巴結轉移的方法不夠准確,傾向於高估病人出現淋巴轉移的風險,使得70-80%的T1期結直腸癌患者被認定為淋巴轉移高風險而進行根治性手術,但術後的病理結果表明,實際上只有8-16%是真正的淋巴結轉移陽性而需要手術治療,不少T1期患者因而無端承受了不必要的手術所帶來的創傷、風險和昂貴的醫藥費。為減少對T1期患者進行不必要的根治性手術,當前迫切需要能准確預測淋巴結轉移的生物標志物來鑒定“真正的高風險”患者。

為解決這一難題,最近王鑫博士的團隊開發了一種基於全基因組表達譜數據分析的腫瘤標志物的鑒定方法,並與美國貝勒大學醫學中心的Ajay Goel教授和日本東京大學的Tsuyoshi Ozawa博士合作構建了一種全新的8基因預測模型,用於更准確地預測T1期結直腸癌患者的淋巴結轉移風險,進而明確是否需要手術治療。

該研究成果最近發表於胃腸病學國際頂級期刊Gastroenterology上。該研究發現,在一組包含136名T1期結直腸癌患者的回顧性隊列中,根據傳統病理分析,有84%(114人)的患者被劃分為淋巴結轉移高風險,而其中只有17%(19人)的患者的術後病理檢查結果為淋巴結轉移。這意味著總體患者當中,將近有70%的患者接受過度治療。相比較之下,使用新研發的8基因預測模型,只有23%的患者被鑒定為高風險,其中48%被證實為淋巴結轉移,因而相當於只有12%的患者接受過度治療。在預測出的低風險患者中,只有4%的患者具有淋巴結轉移。該8基因模型的預測性能在多個獨立的患者隊列(手術或活檢標本)中得到進一步驗證,證明了其臨床應用的巨大潛力。

surgery

王鑫博士表示,接下來,他和國內外的合作團隊將致力於開展前瞻性實驗,進一步驗證並優化該預測模型的性能,促進其轉化到臨床實踐中,"期望最終能夠為結直腸癌患者提供更為精准的臨床輔助診斷方案,避免他們承受不必要的痛苦並及時得到適合的治療"。

王鑫博士與Ajay Goel教授為該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美國貝勒大學醫學中心的Raju Kandimalla博士、日本東京大學的Tsuyoshi Ozawa博士及香港城市大學的高峰博士為該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其中,王博士早前曾參與國際結直腸癌分子分型聯合項目組,發現並統一了結直腸癌的共識分子亞型(consensus molecular subtypes),並在2015年發表於醫學領域頂級期刊Nature Medicine上。該分型系統目前已經成為國際上結直腸癌分型的通用標准。而高峰博士則是香港城大賽馬會動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院與美國康奈爾大學合作培育的首位博士畢業生,並已獲得中山大學百人計劃聘任為副研究員。

參考文獻:

Kandimalla R, Ozawa T, Gao F, Wang X*, Goel A* and the T1 Colorectal Cancer Study Group, Gene Expression Signature in Surgical Tissues and Endoscopic Biopsies Identifies High-risk T1 Colorectal Cancers, Gastroenterology 2019, DOI: 10.1053/j.gastro.2019.02.027

聯絡資料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