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nnial Essays o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五四百年評說
Author / Editor
HKD198.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五四運動至今經歷百年,依然是近代中國影響最大的一場思想或政治運動,現代中國人思維與生活的方式可說皆由「五四」所塑造。正因為其波瀾壯闊、影響深遠,運動還未結束,各方人物已經開始為其「定位」,建構各自的論述。一百年來,政治家、思想家和眾多學者先後不斷發掘和闡釋五四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五四評說一波又一波,當中的疑問反而多了起來,在「賽先生」和「德先生」的響亮口號外,五四的諸求是「救亡」、「啟蒙」的變奏,還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隨着回答者的時代與立場不同,答案也眾聲喧嘩各不相同。

本書收錄的文章共分三部分:見證者說、觀察者說、回溯者說,分別從當事人、1949年後的海外學者及1979年後的中國學人的角度出發,鋪陳由親歷者的自我主張、學者的思想史、社會史考察,以及後人的反思辯難。既是五四評說總覽,也管窺百年中國風雲。
ISBN
978-962-937-426-6
Pub. Date
Jul 19, 2019
Weight
1kg
Paperback
584 pages
Dimension
170 x 230 mm
  「五四」距今已整整一百年了。

  一百年來,關於「五四」的評說可謂浩如煙海,而且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要從中選編一冊涵蓋海內外的讀本,即使挑選曾經產生一定影響的代表性篇目,也不禁望洋興嘆。這裏,只能根據篇幅、字數等客觀條件以及個人「有限的觀察」,抓大放小,權作「別裁」。

  最初,試圖採用文摘的方式,網羅諸家評說。但翻閱大量資料後發現:許多名重一時的篇什,並沒有什麼獨到的或曰原創性的見解;另有一些論述則是站在「五四」的對立面,雖然不乏深刻精闢之作,卻無關乎「五四」精神的闡發。所以,一概從略了。

  現在這個選本,刪繁就簡,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收錄1949年前重要歷史人物對「五四」的評說;第二部分收錄台港及海外學界對「五四」的評說;第三部分收錄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內地知識分子對「五四」的評說。挂一漏萬,在所難免;但具有重大思想價值和學術價值的代表性觀點,希望都已囊括在內。



  1919年5月4日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是因為當天發生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學生遊行示威事件。將之稱為「運動」,闡發其「精神」,不僅是要確定其歷史地位,更重要的是將其轉化為促進社會發展的思想資源。第一個這樣做的人,就是當天事件的直接參與者羅家倫。

  作為五四學生運動領袖之一,羅家倫親筆起草了當日發佈的印刷傳單《北京學界全體宣言》,提出「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口號。5月26日,他在《每週評論》上發表〈五四運動的精神〉一文,第一次正式提出「五四運動」這個名詞。從此,「五四運動」這一概念開始被廣泛使用。

  羅家倫在文章中將「五四運動的精神」總結為「學生犧牲的精神」、「社會制裁的精神」、「民族自治的精神」。這基本上代表了當時參與者和支持者的觀點。1920年4月22日,為紀念五四運動一周年,陳獨秀發表〈五四運動的精神是什麼?〉一文,也做了類似的樸素的概括。他認為五四運動作為愛國運動,與以往愛國運動不同的地方,也即五四運動特有的精神,就是「直接行動」和「犧牲精神」。這顯然還是將五四運動僅僅看作一次學生運動。

  後來,陳獨秀被封為五四運動的「總司令」。 其實,他既沒有實際領導也沒有參與當天的事件。他和李大釗當時都在北京,沒有資料顯示他們與學生的行為有直接關聯。陳獨秀的思想在學生中影響巨大,毋庸置疑。他後來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在政治變革上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可他大多是直接發表自己的具體主張,專門評論五四的文章並不多見。除了〈五四運動的精神是什麼?〉之外,還有一篇〈五四運動時代過去了嗎?〉。那已經是1938年,他早就脫離了黨組織。該文仍然堅持他五四時期的立場,而反對所謂「山上的馬克思主義」。他的這一觀點,當然受到當時共產黨人的批判。

見證者說

觀察者說

回溯者說

桑農,安徽郎溪人,現任教於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出版專著《花開花落:歷史邊緣的知識女性》、隨筆集《開卷有緣》、《隨遇而讀》、《愛書者說》、自選集《讀書抽繭錄》,編輯出版現代作家、翻譯家作品《塞萬提斯的未婚妻》、《書海遇合》、《葵和向日葵》等十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