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Discussion on the Continuity of the Enlightenment?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啟蒙是連續的嗎?
Author / Editor
HKD228.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從晚清到五四前後,是近代中國的思想巨變期之一。在這個巨變期中,「戊戌」、「辛亥」、「五四」是三個高峰,其中「五四新文化運動」更是一個改變思想氣候的晴天霹靂,影響之廣大、深遠,在整個中國歷史中少有能及。

本書收錄作者王汎森橫跨二十年的五四研究文章,圍繞討論「五四新文化運動」,除了講五四本身,同時也儘量涉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前」、「後」、「左」、「右」;「前」指的即是與「起源」有關的部分,「後」指的是五四之後「主義時代」的來臨,探索「主義時代」如何為當時失去方向、感到茫然困惑的青年人提供一套新的藍圖。而所謂「左右」,則是指這個運動本身在實際歷史中擴散、浸染、薰陶,在生活、氣質、心態、人生觀、時間觀,乃至習癖、偏好,或對於事物優劣好壞的判斷等各方面的影響。作者冀能透過本書,探索這個巨變時期的心靈世界中,各種思想元素交互錯綜的意義。
ISBN
978-962-937-551-5
Pub. Date
Jan 1, 2020
Weight
1kg
Paperback
364 pages
Dimension
150 x 200 mm
從晚清到五四前後,是近代中國的思想巨變期之一。在這個巨變期中,戊戌、辛亥、五四是三個高峰,而本書的主題「五四新文化運動」,無疑是一個改變思想氣候的晴天霹靂,影響之廣大、深遠,在整個中國歷史中少有能及。收在本書中的文章,基本上皆與這個思想巨變期,尤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有關,我希望藉由這一批文章探索這個巨變時期的心靈世界中,各種思想元素交互錯綜的意義。

孟子說:「觀水有術,必觀其瀾」,近人蒙文通又說:「事不孤起,必有其鄰。」這麼重大的思想事件,必須關注其「前後左右」,【羅志田,〈事不孤起,必有其鄰:蒙文通先生與思想史的社會視角〉,《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二○○五年四期】。本書所選的文章除了講五四本身,同時也儘量涉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前」、「後」、「左」、「右」,「前後」比較容易了解。而所謂「左右」,則是指這個運動本身及它所激起的波瀾、泛溢的水潦。

在「序」的一開始,我想提到對於五四研究的一種觀察。在討論五四這樣一個到目前為止仍有重要現實意義的思想運動時,我們隱隱然可以看到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於闡述「歷史的理想」;另一種則傾向於探索「歷史的事實」。這兩者當然不能截然分別,而且「歷史的事實」也不是定然可得,但至少在態度上,出現這兩種傾向。有些學者傾向於把「理想上」的五四作為歷史上的五四來闡發,這方面的工作當然有其價值,不過作為一個歷史學者,本書中的文章更關注於後者。

此外,五四研究的另一個現象是重「起源」遠過於「過程」。「起源」非常重要,但「過程」也很值得注意,思想運動像一個有機體,它在發展的過程中有種種變化創新的可能。譬如五四先有一個颱風眼(以新文化運動為主),在「過程」中連接上另一個颱風眼(以五四的愛國運動為主),甚至到了某一階段是多個颱風眼的「共伴效應」。

前面說到,本書所收的文章涉及五四的「前後左右」,「前」指的即是與「起源」有關的部分,而〈思潮與社會條件—新文化運動中的兩個例子〉一文,即討論了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上的意涵及它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之關係。在這個思想巨變期中,談「左右」時,當然是以五四作為座標點來談「左右」。我們希望了解它在實際歷史中擴散、浸染、薰陶,在生活、氣質、心態、人生觀、時間觀,乃至習癖、偏好,或對於事物優劣好壞的判斷等各方面的影響。〈從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的「自我」與「政治」〉最初構想的題目是「自然的與有意識的」,即是說明在晚清以來乃至五四的思想巨變之下,人們生活、心態、氣質上的變化。而〈中國近代思想中的「未來」〉一文,也同樣是在說明在這個思想巨變的格局中,人們對時間、歷史、未來、行動等方面看法的重大變化,這一股巨大而空洞的力量一直影響着後五四乃至主義時代的思想與政治。至於〈思想史與生活史的聯繫—五四研究的若干思考〉,也是從五四運動與生活世界的變化入手,說明五四所形成的一種「價值層級」或「價值框架」,雖未立即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但它形成了新的典範與標準,透過文學作品、新戲劇的演出等各種方式,逐步地普及到人們的生活之中。

第一章            思潮與社會條件—新文化運動中的兩個例子

第二章            五四歷史的兩條線索

第三章            從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的「自我」與「政治」

第四章            中國近代思想中的「未來」

第五章            思想史與生活史的聯繫—五四研究的若干思考

第六章            啟蒙是連續的嗎?—從晚清到五四

第七章            後五四的思想變化—以人生觀問題為例

第八章            反主義的思想言論—後五四政治思維的分裂

第九章            傅斯年—一個五四青年的挫折

附   錄           「客觀理智」與「主觀意志」—後五四思潮中的兩種趨向

 

王汎森,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2004年當選中研院院士,現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王汎森教授研究的範圍以十五世紀已降到近代中國的思想、文化史為主。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運動的興起》、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晚明清初思想十論》、《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等學術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