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wards Democracy: Do Malaysia’s Ethnic and Religious Tensions Dim Its Prospects?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馬來西亞民主轉型:族群與宗教之困
Author / Editor
HKD128.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馬來西亞自1957年獨立迄今,雖保留了英殖民者遺下的西敏寺民主政制運作,卻普遍不被視作民主政體,而是一種介乎專制和民主之間的「半民主」狀態。其執政聯盟聚合各族群代表,歷一甲子至今不曾下野,與新加坡一道成了東亞民主化浪潮下,長期政治穩定的異例。微妙敏感的族群、宗教關係,往往是執政者捍衛政權的利器:局勢對己不利時,就往挑撥的方向操作;局面對己有利時,則訴諸和諧;屢試不爽。不過1990年代末以降,馬來西亞公民社會開始躁動,在野政治力量更屢見選舉突破。本書即嘗試回答以下探問:

一、聯盟 / 國陣政權憑什麼長期穩定地維繫此「半民主」政體?
二、馬來西亞民主轉型的展望如何?困難何在?
ISBN
978-962-937-340-5
Pub. Date
Jan 1, 2018
Weight
0.26kg
Paperback
124 pages
Dimension
135 x 225 mm
馬來西亞自1957年獨立迄今,雖基本上維繫了英殖民者留下的西敏寺民主政制運作,卻普遍不被視作民主政體,而是一種介乎專制和民主之間的「半民主」狀態,與新加坡一道,同是東亞民主化浪潮下長期政治穩定的異例。其執政聯盟─1974年前的三黨「聯盟」(Alliance)及1974年後擴編的「國民陣線」(National Front / Barisan Nasional,簡稱國陣),包含了國內所有主要族群的政治代表,歷一甲子至今,竟然不曾下野。

馬來西亞社會多元複雜,不僅族群多元、文化紛陳、語言混雜,宗教上也是各教各派並存,遑論各族群內部,都還存在不少次族群的分歧。敏感微妙的族群、宗教關係,遂往往是執政聯盟維繫其政權的利器:局勢對己不利時,就往挑撥的方向操作;局面對己有利時,則訴諸和諧;屢試不爽。不過1990年代末以降,馬來西亞公民社會開始躁動,在野政治力量在晚近的2008及2013年兩屆全國大選,更屢見選舉突破。馬來西亞貌似已經邁入民主轉型階段,但與此同時,族群與宗教議題的典型操作手法未見失效,國陣政權的根柢,似乎也沒有崩解跡象。這段民主轉型的歷程,最終會邁向民主鞏固,還是隨時可能回歸舊貌?本書即嘗試回答以下探問:
一、聯盟/國陣政權憑什麼長期穩定地維繫此「半民主」政體?這類要素,如今是否已經逐漸消逝?
二、馬來西亞民主轉型的展望如何?困難何在?

馬來亞(Malaya)是於1957年8月31日自英殖民者手中獨立,當時的國土範圍,僅馬來半島或「馬來亞半島」一地。所謂「馬來亞半島」,即強調不含半島以南的新加坡島,而新加坡原是英屬馬來亞的重要一環。至於馬來西亞(Malaysia),則是馬來亞、新加坡自治邦和英屬婆羅洲的砂拉越(Sarawak)、北婆羅洲(今日沙巴Sabah)四地合併的產物,成立於1963年9月16日。不過合併未及兩年,即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就因故被逐出了馬來西亞聯合邦。

馬來西亞基本上可視為馬來亞的東擴版。西馬的馬來半島,相較於東馬的沙巴、砂拉越兩州,地理面積雖然較小(約四比六),人口卻多得多(約四比一)。西馬的工商業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也遠較東馬優越。此外,西馬和東馬中間,隔了個不大不小的南中國海,交流其實不便, 兩地的族群構成與歷史發展,也頗有差異。簡言之,馬來半島至今仍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的重心所在,所以討論馬來西亞政治,難免會重西馬而輕東馬。

第1章
獨立前的政治秩序與華巫博弈
第2章
政體性質與獨立前期的族群政治
第3章
五一三之變:馬華政治的轉折
第4章
伊斯蘭復興大潮下的馬來政治
第5章
2008年及2013年大選:轉型起點?
第6章
抗變的馬來社會與盼變的馬華社會

王國璋 馬來西亞北海人。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碩士,香港大學博士(亞洲研究)。曾在台北、澳門、香港的研究機構和大學擔任過研究助理、兼職導師、專任導師、副研究員等職,現為獨立研究者。研究興趣主要在族群政治、語言政治及海外華人。著有《馬來西亞的族群政黨政治,1955-1995》(1997)及《菲華商聯總會之興衰與演變,1954-1998》(2002,與張存武合撰)等書,近年時評則散見於馬來西亞、香港和新加坡三地。 叢書主編簡介 羅金義 香港教育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聯席總監,社會科學系副系主任,《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