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ing Dynasty: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hanges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明代政治與文化變遷
Author / Editor
HKD68.00
Out of stock
Only 0 left
有關明史的研究,在20世紀前期,多以政治事件史及政治制度史為主。後來,重點轉移到社會經濟史研究,特別是對商品經濟發展如何影響到社會結構的轉型更是許多學者矚目的課題。這種學術研究方向的轉移,固然有其內因及學術群體的個別興趣,但也受20世紀後期整體文化思維傾向的影響,然而都不足以闡明中國歷史文化自成一體中的錯綜複雜變化。



本書所輯九篇論文,來自七位明史專家 ( 王天有、李孝悌、周振鶴、范金民、徐泓、韋慶遠、陳春聲 ),則更能以多元角度,重新審視明史豐富而具體的生命經驗,希望能呈現一個首尾貫通的脈絡,反映當前明史研究的不同面貌,呈獻給對文史有興趣的讀者。
ISBN
978-962-937-124-1
Pub. Date
Mar 1, 2006
Weight
0.38kg
Paperback
296 pages
Dimension
142 x 215 mm

明史的研究,在20世紀前期,以政治事件史及政治制度史為主。後來,重點轉移到社會經濟史研究。特別是對商品經濟發展如何影響到社會結構的轉型,成了許多學者矚目的課題。這種學術研究方向的轉移,固然有其內因及學術群體的個別興趣,但是也不可忽略20世紀後期整體文化思維傾向的影響。

最大的影響來自思考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想弄清中國在世界史一體化中的地位,

明史的研究,在20世紀前期,以政治事件史及政治制度史為主。後來,重點轉移到社會經濟史研究。特別是對商品經濟發展如何影響到社會結構的轉型,成了許多學者矚目的課題。這種學術研究方向的轉移,固然有其內因及學術群體的個別興趣,但是也不可忽略20世紀後期整體文化思維傾向的影響。

最大的影響來自思考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想弄清中國在世界史一體化中的地位,要解釋中國社會經濟形態在明清時期,相對於歐洲勃興的資本主義發展,為甚麼「停滯」以至於「落後」? 先是用馬克思主義的解釋模式,套用毛澤東講的中國資本主義萌芽逐漸也會發展出資本主義觀點,利用方志、文集、契約文書等史料,深入探索了商品經濟在各地發展的情況。近年來又流行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 的世界體系模式,以「全球化」發展史的脈絡,來解釋中國社會經濟轉型與世界各地「相倚相存」(inter-dependent)的現象。然而,這些皆是全球化的「宏觀調控」解釋模式,都不足以闡明中國歷史文化自成一體中的錯綜複雜變化。


也就是說,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這個縱深的影響,到了明代,已經累積了幾千年的經驗與智慧,演化出自成一體的內在發展規律,既不奇怪,也不特殊,更非畸形,只是與其他文明地區有所不同。當今的學者,似乎比較接受這種平和的態度,重新回到細部的歷史現象研究,而且以多元角度,重新審視明史豐富而具體的生命經驗,看到不同情況下的不同面貌。最顯著的學術方向變化,就是對具體細節的深入研究,而且先不設定任何「理論架構」,讓個別的歷史經驗講話,讓個體 (或個別群體) 發出生命體驗的聲音。


有趣的是,這個研究傾向的變化,頗似近幾十年法國年鑑學派的發展變化脈絡:先是宏觀的經濟、政制、社會體系型研究,逐漸轉為社會生活史及個體生命經歷的把握。也許是到了21世紀,全球化相互影響局面已成,學術風氣由歐陸直接影響中國,也無足為怪。


本書所輯九篇論文,來自七位明史專家,都受邀在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做過文化講座。這些論文就是他們講座的依據的研究成果,經他們自己挑選,由我們幾經商討安排成書,希望能呈現一個首尾貫通的脈絡,反映當前明史研究的不同面貌。所選論文都曾發表過,但分散在專業的學術刊物之中,不易查找。我們徵得作者同意,同時考慮到論文內容都曾以講座形式為香港城市大學的大學生講過,不至於艱深到只有專家才懂,因此編成「中國文化中心講座系列」之一,呈獻給對文史有興趣的讀者。


 



鄭培凱
  • 徐泓       立國宏規-明初南京皇城宮城的建立
  • 李孝悌    明清的上層社會與宗教
  • 范金民    商業文化與明清地方文化
  • 徐泓       明代社會轉型之一-以江浙為例
  • 陳春聲    明代社會轉型之二-以明清之際潮州為例
  • 周振鶴    晚明文人與旅遊風氣
  • 王天有    朱載垕-被人忽略的明穆宗
  • 王天有    明代中日韓關係-從豐臣秀吉侵韓戰爭說起
  • 韋慶遠    西洋火炮-明朝最後的救星與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