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s Role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Initiative: A Regional Approach to Industrial Collaboration

Author / Editor
HKD120.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2019年2月18日,中央政府公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確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規劃,意味着粵港澳合作將從過去的跨境經濟整合、以區域政府間協調為主的模式,升級成重要的國家戰略。面對全新機遇,香港應如何保持優勢,並在城市群中確立自身地位?

本書深入探討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合作的歷史及發展,從早期香港與珠三角地區的產業合作開始,細看城市群的演變過程,分析港澳與珠三角地區的空間分工形態,探討香港如何兼顧國際市場,同時融入中國經濟發展的規劃。

一個城市的發展命運,取決於城市本身對經濟要素的吸引聚集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大小,則要看城市的自身努力和城市群提供的發展機遇。香港在大灣區產業發展中的優劣之處為何?如何重構在區內產業合作的角色地位,為發展香港人才尋求出路?書中提供了不少具體的政策建議,非常值得政商界及關心香港未來走向的人士參考。
ISBN
978-962-937-412-9
Pub. Date
Jun 19, 2019
Weight
0.3kg
Paperback
136 pages
Dimension
152 x 229 mm
灣區與城市群

2017年3月,當李克強總理把「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列入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之時,便預示了粵港澳合作開始從國家戰略規劃,具體落實為國家的年度工作。在香港回歸中國20周年的7月1日,國家發改委和粵港澳四方共同簽訂了《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作為指導未來粵港澳合作發展的法律性文件與大綱。2019年2月,國家公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簡稱《綱要》),標誌瞂大灣區建設就此拉開序幕;同時標誌瞂粵港澳合作將從過去的跨境經濟整合、以區域政府間協調為主的模式,走向以國家規劃目標為指引的合作模式。而對香港來說,其重大意義並非簡單地納入國家規劃,更在於主導香港經濟發展的力量發生根本性轉變。即意味瞂這個過去主要由國際市場、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市場主導的自由港,在未來的經濟發展,將更多地納入和融入國家經濟發展的規劃和大戰略之中,以中國經濟為其主要的主導力量。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從三地合作的願景,變為腳踏實地的國家規劃。其背景涵蓋了國家應對全球顛覆性經濟大變局和經濟版圖的戰略思維,同時也反映了粵港澳三地在面臨各自挑戰下,極需通過區域合作獲取經濟新動力和提升競爭力,以區域綜合實力獲取更高國際地位的迫切要求。 正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第一章所指出,「大灣區」構思的提出,既有發展基礎,也有機遇挑戰。

面對全球經濟增長重心轉移,技術的範圍、規模和經濟影響力加速等一系列顛覆性的力量,21世紀的經濟競爭將圍繞瞂全球供應鏈而展開,而互聯互通就是供應鏈的生存環境。互聯互通依靠的是功能性的基礎設施,即推動人口、資源、商品、資金、資訊等全球流動的軟、硬基礎設施。正是在這些基礎設施之上,供應鏈將全球生產和市場相連接,互聯互通決定經濟體的命運。由此,在互聯網和最新技術的推動下,一幅全世界互聯互通的超級經濟版圖正在形成。而中國也以「一帶一路」的戰略性構思,參與全球供應鏈的博奕。

第一章 粵港產業合作的演化
「前店後廠」的製造業合作
服務業主導的產業合作
城市群的產業分工形態 

第二章 香港產業特點

香港產業發展的特點
香港的主要產業優勢與合作定位
香港產業的不足與劣勢 

第三章 加強大灣區產業合作
加強合作的根本思路
香港在大灣區產業合作加強及提升的領域
推進大灣區城市群中的創新科技產業合作 

第四章 加強合作的政策建議
重新審視與界定政府的角色 
制定與大灣區規劃銜接的產業規劃與政策 
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 促進資源雙向流動
建設大灣區產業合作的重大基礎設施和平台

封小雲 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經濟學碩士。曾任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特聘教授,同時兼任粵港澳合作促進會常務理事、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等多個職務。2004–2012年期間透過香港「輸入內地人才計劃」,於香港理工大學任教。曾任 《經濟前沿》雜誌社總編輯兼社長,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研究所所長,對粵港澳三地的經濟發展有多年研究經驗,相關著作有《回歸之路─香港經濟發展優勢重審》、《粵港澳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CEPA:澳門在大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中的機遇與角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