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ivilisation: A Source Book (Second edition)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中國文化導讀〔第二版〕
Author / Editor
HKD172.00
Out of stock
Only 0 left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眾所皆知,中外共識的。然而,正因其繽紛多釆,千頭萬緒,讀者難以在短時間內一窺堂奧,掌握其底蘊及脈絡。《中國文化導讀》 第一版於 1999 年出版,深受讀者歡迎。2001 年由主編葉朗教授將全書作詳細校訂及大幅度增刪,現在推出的第二版分上、下兩冊,內容更豐富,同時增加了大量插圖與補充資料,分別就 34 個專題論述中國文化的各個側面,編排上打破了過去按朝代或年代堆砌資料的框架,對浩如煙海的文化材料做了別擇,有詳有略。 本書名為「導讀」,是名符其實的,因為本書引導讀者翻閱篇章之餘,還指導讀者上網瀏覽或精讀香港城市大學在中國文化中心網址 (www.cciv.cityu.edu.hk) 所提供的教學資料,體會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姿,因而讀來不會感到枯燥無味。

*現於亞馬遜中國有售
ISBN
978-962-937-074-9
Pub. Date
Nov 1, 2001
Weight
1.67kg
Paperback
792 pages
Dimension
140 x 210 mm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凝聚力。


今天,12億中國人使用同一語文,有一致的文化認同。一個普通的中國小學生仍能認得王羲之的書法,一個普通中國中學生仍能讀懂創作於孔子之前的《詩經》。這個現象在世界各民族中是獨一無二的,也是每個中國人都應感到自豪的。


然而,中國文化絕非停滯不前。幾千年來,中國文化不斷演進,從域外文化中吸收了大量的新元素,納入本土的主流文化中。


第一個千年紀開始時,漢朝已在秦統一六國的基礎上,融合各地文化,又接通西域,建立了輝煌的漢文化。


第二個千年紀開始時,宋朝在南北朝及隋唐大量吸收北方各民族及中亞、南亞、西亞等地的文化之後,將中華文化發展到了成熟而精緻的境地。 經過兩三個世紀的中西文化碰撞與交融,中華民族在20世紀之末恢復了尊嚴與自信。她正一面積極重視自身的傳統文化,一面認真吸收外來的優良文化,並準備在第三個千年紀之始創造出一個蓬勃有力的中華新文化。香港人也應該加強對祖國固有文化的認識,提高民族自信心,並結合香港本身的條件,為中華新文化的誕生作出努力。


有鑑於此,香港城市大學創設了一門本科生必修的中國文化課程。而這部導讀,便是為此一課程而編印的。學生修習這門課程,主要是通過互聯網上的萬維網。我們祖先發明的紙與印刷術,曾經有效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今天我們利用現代"活字版"--信息高速公路--來傳播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化,正好生動地說明了人類各種文化是如何地相互滋養以及中國文化是何等地富有生機。


中國文化課程的創設與這本導讀的編撰與增訂,歷時五年半,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持與參與。1996年春,我向當時城市大學校董會主席董建華先生提出此一計劃的初步構想,當即獲得了他的認可與鼓勵。


1996年秋與1997年初,我分別訪問了北京大學與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兩地許多學者交換了意見並得到他們的支持。1997年春,北京大學的葉朗教授、吳同瑞教授、費振剛教授、王天有教授;中央研究院的杜正勝教授;紐約市立大學的李弘祺教授;本校的徐烈炯教授、鄒嘉彥教授、陳志誠先生、鄺子器先生與我本人在香港城市大學開了一系列的工作會,訂下了中國文化課程的教學方針及內容大綱,並決定出版導讀,由我擔任總策劃。1997年夏,我再訪北京,商得北京大學的學者們允諾為《導讀》的各章撰寫初稿,並擬定了撰稿人名單。
上冊
1.   中國的史前社會
2.   中國的上古社會
3.   秦漢至隋唐時期的中國社會
4.   宋元明清時期的中國社會
5.   上古藝術
6.   漢語和漢字
7.   《周易》
8.   《詩經》
9.   楚辭
10. 先秦儒家
11. 先秦道家
12. 先秦法家
13. 《孫子兵法》
14. 《史記》和《漢書》
15. 漢代科技
16. 魏晉玄學
17. 道教的產生和發展
18. 中國佛教與禪宗
 
下冊
19. 絲綢之路
20. 唐詩
21. 古代音樂和舞蹈
22. 雕塑藝術
23. 書法藝術
24. 學校與科舉
25. “四大發明”在宋代的發展
26. 中國陶瓷與海上交通貿易
27. 宋明理學
28. 宋詞
29. 元曲
30. 基督教、伊斯蘭教的輸入與中外文化的交流
31. 明清小說
32. 水墨畫
33. 園林藝術
34. 崑劇與京劇
 
附錄
一. 中國古代典籍舉例
二. 中國民俗舉例
三. 中國名勝古跡
四. 中國歷史朝代公元對照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