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1919 May Fourth Movement Revisited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五四現場
Author / Editor
HKD198.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五四是中國現代歷史的源頭,以「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的口號,標誌着現代價值觀念的「創世紀」。五四既是一場愛國運動,又是一場啟蒙運動,是一系列政治和思想文化事件的複合體,一百年來,在多個領域影響着中國現代化的進程,至今仍然表現出巨大的張力。「五四運動百周年回顧」為一套六冊的歷史叢書,其中四冊由內地作者林賢治策劃、內地專家學者編選;另兩冊為歷史文獻匯編,由香港學者陳學然編著。本系列叢書作為一塊小小的紀程碑,旨在重新整理五四的文獻,梳理五四的歷史,闡發五四的意義,呈現內地及香港學者對五四運動的關注之點。

五四運動發生至今已一百個年頭。百年來,不同政黨、團體、個人,基於不同立場、目的和認識,對之加以解釋和評說。然而,任何討論的基礎和前提是事實。1954年,現代散文作家孫伏園曾說:「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一年比一年地更趨明顯;五四運動的具體印象,卻一年比一年地更趨淡忘了。」百年後的今天,這種情形更為明顯。為客觀呈現這日益淡忘的、模糊的「五四事件」,本書廣泛搜羅官方檔案、報刊報道評論、當事人回憶等文獻,集中展示了百年前從「五四學生運動」到「六三民眾運動」,此一波瀾壯闊的社會政治運動全過程。

由於日後關於五四運動的回憶文章,多是「泛化」的、「意識形態化」的五四,本書將其中與「五四事件」無關的內容加以刪削。又由於時代局限、個人取捨等因素,後世整理的五四文獻,刪掉了一些所謂「不合時宜」、「無關緊要」的文字,甚至做了一些不必要的文字改易,使得文獻失其本來面貌,由此,本書盡可能依據原始文獻對之加以整理校勘,以恢復文本的本來面目。
ISBN
978-962-937-425-9
Pub. Date
Jul 19, 2019
Weight
1kg
Paperback
672 pages
Dimension
170 x 230 mm
1921年五四紀念時李大釗就稱,「我更盼望從今以後,每年在這一天舉行紀念的時候,都加上些新意義。」[1]在往後的日子裏,的確,五四不斷地被賦予種種「意義」,有的是本屬它的,有的則是強加於它的。

到了1954年,五四運動三十五周年之際,孫伏園在紀念文章《回憶「五四」當年》,其起首即云:

三十五年了。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一年比一年地更趨明顯;五四運動的具體印象,卻一年比一年地更趨淡忘了。[2]

隨着年月流逝,這種「意義愈加突顯,事實愈加渺茫」的情形愈發明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旦意義壓倒事實,就會成為空中樓閣。胡適晚年在台灣就抱怨說,「『五四運動』,我是其中有關的一個人,但此間人家寫的五四運動的文章,我連看都不要看,他們只有黨派的立場,絕沒有客觀的判斷。」[3]

鑒於此,剝去意義的「迷彩」,呈現事實的「素胎」,就成為當前的一項要務。本書正是一本盡可能剝除意義,呈現事實的書。也就是說,本書所關注的五四運動,是狹義的五四運動—五四事件。希望通過本書能儘量展示出從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生遊行示威反對巴黎和會上列強同意日本強據山東始,到6月28日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拒簽對德和約止,在此期間全國範圍發生的、社會各階層積極響應的一系列遊行、演說、抗議、辭職、逮捕、罷課、罷市、罷工、成立組織、抵制日貨等事件。[4]

然而,由於日後關於五四的回憶文章和文獻,多談的是「廣義的五四運動」,「泛化」五四的目的和結果就是「意識形態化」五四,因此,這些文章自然具有濃厚的意識形態氣息。那麼,為呈現事實之真相,在本書中,凡與五四事件無直接關係的內容,都予以刪去。

又由於編者曾於五四運動九十五周年之際,編輯了一本《五四事件回憶:稀見資料》(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版),收錄了一些當時出版界尚不常見的關於五四事件的回憶材料,今為避免重複起見,凡是《五四事件回憶:稀見資料》一書收錄的材料,本書一概不錄。

關於五四事件的文獻不可謂不多。對於此一著名歷史事件,在其發生之當時,就有歷史敏感者和有心人搜集報刊諸種材料,編輯成書。[5]隨着五四頭上的光環愈發神聖和光鮮,百年來,全國各地科研機構都曾花過大氣力將當初報刊、檔案、當事人回憶中關於五四的材料加以搜羅整理。[6]然而,即使如此,今天我們所整理的材料,恐怕也只是「百中不過其一」而已,因為當時各報刊上關於五四事件的報道可謂連篇累牘、滿谷滿坑。要真正整理出來,從目前來看,「非不為也,是不能也」。

而這整理出來的五四文獻,或因時代的局限删除了一些「不合時宜」的內容,或因個人的取捨删除了一些「無關緊要」的內容,或畫蛇添足做了不必要的文字改易,或疏忽大意做了不正確的修改等。這多少令人有些美中不足,編者在編選《五四事件回憶:稀見資料》一書時就遇到過這種情形,但因所涉及材料不多,未加詳論。然本書所遇到的這種情形甚多,遂略舉數例加以說明。

2018年7月31日
陳占彪於韓城

巴黎和會

一、山東問題

二、要件擷錄

五四事件

一、運動經緯

二、京城奮興

三、神州震盪

宣言文告

一、訓令

二、電文

三、宣言

四、函牘

中外輿論

一、中論

二、外論

陳占彪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巴黎第十大學、台灣「中央研究院」訪問學者。研究領域為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當代文化、漢文化圈國家與中國關係。 著有《五四知識分子的淑世意識》、《自由及其幻象:當代城市休閒消費的發生》、《五四細節》、《觀圖記》等。編有《五四事件回憶(稀見資料)》、《五四圖史》、《五四的百年紀念》、《甲午五十年(1895-1945):媾和・書憤・明恥》、《從琉球國到沖繩縣:琉球亡國史料輯錄》、《清季琉球懸案始末》、 《清末民初萬國博覽會親歷記》、《思想藥石:域外文化二十家》等。主編《琉球認同與歸屬文獻叢刊》。執行主編《上海文學發展報告》(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