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olyphonic Dream: The Chinese Constitution before 1919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立憲時刻的複調想像—1919年以前
Author / Editor
HKD148.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清末民初,中國面對著西方文化的衝擊,開始思考立憲。在五四時期,革命派、浪漫派、穩健派等對中國立憲分別有不同的想像,這就像一首複調音樂,不同的旋律與樂章拼湊成多個聲部,互相交疊碰撞,形成了中國「立憲時刻的複調想像」。

本書著重探討 1919 年前中國政治體制的變化,作者從炎黃、堯舜時代開始說起,從歷史的角度敍述中國在四千年之間經歷「立國」、「立教」時刻,以及清末民初時嘗試「立憲」的過程。立憲的過程從古到今一直受到不同方面的質疑和挑戰,由儒家思想至君憲迷思、至革命的開導。無疑,五四運動為立憲帶來了新氣像,但如何去做、以什麼為立憲基礎等問題,本書都作了深入的討論。百年前的立憲時刻有否遺下有待解決的事宜?如有,又應如何解決?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ISBN
978-962-937-583-6
Pub. Date
Jan 22, 2021
Weight
0.4kg
Paperback
128 pages
Dimension
152 x 229 mm
2019年是「五四」100周年。

如人們常說的,「五四」跌宕在「激烈的反傳統主義」當中,徘徊在救亡與啟蒙之間。五四新青年是科舉制廢除後成長起來的第一代人,於儒家傳統沒有使命感和足夠的親近感,而有一種反叛意識,故呈現「激烈的反傳統主義」;五四前後,清帝國和天朝秩序的崩潰,並沒有帶來新的國際關係理念,排外和受難者心理仍在深刻影響國民,故以救亡代替啟蒙,林毓生和李澤厚兩位學者作為五四經典命題的提煉者,自然有其相當的概括性。但是,他們較少關注五四與憲法想像的關聯。我曾指出:

「五四」運動的一部分,被人們稱為「新文化運動」。我們要知道,「新」是20世紀中國最重大的關鍵詞之一。累累不斷的情形是,但凡是「新」的、「新派」的,國人總認為是好的。從清末維新、新政到20世紀中後期的「破四舊」,中國人在這個風雲激盪的世紀總是崇尚破舊立新。看起來,中國這艘大船,在國人看來更是一艘老船,從材料到發動機,到航向,都太老太舊,必須革新。「新文化運動」從一開始就抓住了「新」字,這就抓住了國人的興奮點。《新青年》這個刊名的提出,更非常勵志,使得社會迅速分化為老舊之人和「新青年」兩個人群。而「新青年」們擔負了廣大「新文化」的使命,這就意味著他們的職志就是要向舊文化開炮。

面對當時伍廷芳、湯化龍、吳景濂、王寵惠、余棨昌正在進行的制憲、選舉和司法建設,五四一代在談論罷孔教入憲之事後,就較少介入討論,也就是說,對於現實中的法政事宜,五四新青年們不滿意其現狀,但又不屑於討論,某種程度上還可以說,他們在這方面,知識累積得還不夠。然而,五四新青年們又舉起了民主大旗。我們想問,是不是撇開法政建設,能找到民主的新路徑,去往民主的光明頂?答案當然是存疑的。李澤厚著名的文章〈救亡與啟蒙的雙重變奏〉於此的論述當然是錯誤的:「皇帝沒有了,『學而優則仕』的舊封建路途不再那麼正規,但政局一塌糊塗,思想異常混亂,控制相對放鬆,意識形態似乎成了空白。一方面,舊的體制、規範、觀念、風習、信仰、道路……都由於皇權崩潰,開始或毀壞或動搖或日益腐爛;另一方面,正因為此,強大的保守頑固勢力便不斷掀起尊孔讀經、宣揚復辟的浪潮,想牽引局面恢復或倒退到『前清』時代去。對知識者特別是年輕的知識一代來說,國家和個人的前景何在,路途何在,渺茫之外,別無可說。」 李澤厚顯然沒有注意到民國初年政治家們在制憲、立法和推動選舉上的努力,也過於敵視舊秩序捍衞者們的保守努力。而忽略了這一點之後,李澤厚犯的不過是學術上的錯誤,五四新青年是陷入了真迷惘。顯然,放開現實中的可行性,尤其是憲法性做法,試圖去凌空蹈虛地創造理想中的民主與科學是不行的。科學和民主應當站在時代的土地上,以尊重憲法精神和法政實踐的態度去做。

開場

聲部一 儒家與憲法之相遇

                        一、作為前傳的立國與立教

                        二、天塌禮崩後的儒家「遊魂」

                        三、儒家入憲

聲部二 立憲時刻的君憲迷思

                        一、作為保守主義的君憲思路

                        二、當君憲走向威權

聲部三、四、五 革命‧浪漫‧穩健

                        一、重讀孫文革命

                        二、浪漫憲法觀

                        三、嵌在革命中的穩健

曲未終

附錄

附錄一 作為法律事件的「五四」

附錄二 與陳獨秀先生論愛國書

董彥斌,山西汾陽人,法學博士、博士後,現任教於西南政法大學,為《現代法學》副主編,兼任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憲法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曾任中國法律服務(香港)有限公司駐京首席代表、《中國法律》總編輯。著有《現代法政的起源:1900–1919》、《近代中國的法政世界:張耀曾及其時代》、《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