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Hong Kong Professional Teachers’ Union Box Set (3 Volumes) [Volumes can also be bought separately]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坐看雲起時—一本香港人的教協史 套裝 Box Set (共3冊) [各分卷也可以單獨購買]
Author / Editor
HKD498.00
Out of stock
Only 0 left

榮獲第十屆「香港書獎」及「香港出版雙年獎」社會科學類別的「出版獎」


https://app4.rthk.hk/culture/10thbookprize/final_list.php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王維〈終南別業〉


聖嚴法師說禪時解說王維兩句詩,認為其中一種可能是溯流登山而上,走到最後,不見了溪流,似到盡頭,但看看天上浮雲,卻悟到水上了天,變成了雲,雲聚成雨,溪澗復有水。


教協掙扎成功四十年,居安思危,勇對前程的考驗,「坐看雲起時」的意境和胸襟,相信適用。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崛興,奠定會務方向,作為香港一個十分重要的工會、壓力團體、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的組織,早該有專著探討。


本書作者,前香港教育學院(二○一六年正名為「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陸鴻基教授花了五年時間搜集資料、閱讀文獻、訪談及編撰,奉獻了不少時間和心力,最後完成了三卷有關香港教育史的重要著作,以深度和廣度而言,仍屬首次。全書共分三卷:


卷一戰後的香港與教協崛興的背景:從二戰說起,探討戰後香港


的政治、社會、教育發展與變遷,闡述促使教協成立的因由;


卷二爭取教師權益與教育改進:詳述教協成立後,對香港教育界,


包括學校、教師、學生等所作出的貢獻;


卷三教協與公民社會的形成和互動:闡釋在社會、政治及教育的巨


變下,教協多年來參與的社會活動,並推動公民社會的發展。


本書為香港的教育史填補空白及留下了客觀紀錄,特別適合對香港的歷史及政治轉變、社會運動與教育發展有認識和感興趣的讀者。





 

ISBN
978-962-937-300-9
Pub. Date
Jul 1, 2016
Weight
2.99kg
Paperback
1356 pages
Dimension
150 x 220 mm
寫作緣起
二○一一 年初,司徒華先生的喪禮過後,他的友好聚談,商議如何紀念他。會後,馮以浤兄打長途電話到多倫多給我,說有人提議要編寫一本「香港人的教協史」,既可藉之紀念華叔,也是為教協成立四十周年做一些標誌與反思。這個意見,頗受與會眾友好的支持。馮兄問我有沒有興趣。
我當時已向約克大學申請二○一二至二○一三年度的休假,不擔課,可全時間研究寫作,主要的計劃是完成「嶺南冼玉清先生傳」。可是,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崛興和奠定會務方向,是香港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標誌着香港(以至其他華人社會)邁向開放、多元、民主化的一大步。能夠探討它最初四十年的歷史,是非常珍貴的機會。於是,我回答馮兄說:「如果教協能保證尊重這個研究寫作計劃的學術自由,全面開放會方的檔案文獻及其他史料供我參考,寫作上也不預設禁區,出版評審全憑學術準則和程序,我願意擔起這工作。」再者,我的參與,是義工性質,不是聘任或委約,會方只付出必須的開支:主要是聘任一位助手和一批工讀生助理員的工資,以及我從加拿大回港研究的旅費、住宿費等,實報實銷開支。馮兄說我的條件應沒有問題,他叫我草擬一份簡單的計劃書和預算,由他轉送會方。我擬就了,就傳送給他。不久,收到他的消息:教協理事會原則上同意了我的條件和計劃,詳情面議。
本書大綱
我相信歷史不是英雄頌、恩仇賬、功過格,而是就我們身處此時此地,向往事提出問題,以求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從而鑒往思來的一種探索。我們需要明白歷史,才能體會到眼前的成敗、強弱、得失,都不是絕對和永恆的,從而得以擺脫現狀對我們思維的桎梏。因此,歷史寫作沒有恆真的說法,也沒有什麼定律,只有對當前提出的問題找出最為有據有理的臨時答案。
基於此,我為這部教協史擬就了一個題目,就是「一本香港人的教協史」。對於這題目,我的理解是:
一、要弄清楚教協的各樣發展。
二、把這些發展放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六七十年來香港社會和政治發展的脈絡之中。
三、為了更深入明瞭教協(作為教師的工會與民間的教育團體)在香港社會上的地位,我們值得放眼世界,探究教師工會、民間教育團體等在相關或相類社會的地位與發展,以資借鏡。
四、再者,香港六七十年來教育的擴展、改良與變革,往往是與一些外地潮流相呼應的。要明瞭戰後以來香港的教育,以及其與教協崛興、旺盛和考驗的關係,比較和參詳外地的教育和教師團體,是值得的。反正,我們生活、寫作和閱讀,都在這「全球化」的世代。

卷一 戰後的香港與教協崛興的背景

一         非典型的殖民地統治

二         香港殖民地統治的局部非殖化

三         數量與質素的成就

四         獨特學制的成形和「隱蔽課程」

五         新的社會運動濫觴

 

卷二 爭取教師權益與教育改進

六         司徒華的領導角色:抗爭的勝利、工會的模式和教師與知識

七         新心態與新慣習

八         教協奠定基本取向

九         奠定物質基礎和促進教師專業身份認同

十         會員的職業權益和公平待遇

十一     諮詢文件制度與壓力團體的互動

十二     教學語文媒介問題和母語教學

十三     國際兒童年和「打電話問功課」

十四     國際顧問團訪港及教育統籌委員會的設立

 

卷三 教協與公民社會的形成和互動

十五     教協參與推動的社會運動

十六     香港公民社會與管治權威的互動

十七     蛻變中的香港

十八     教協與「政治過渡」

十九     一九八九年的轉捩點

二十     香港教育體系的改革與教協

二十一  「衝擊三座大山」的教改

二十二  教協的反思

陸鴻基,1969 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在學時,曾先後擔任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的秘書和會長。1977 年,獲美國印弟安納大學哲學博士(歷史系),次年起任教中大教育學院。1990 年,任加拿大約克大學歷史系教授,並負責 責加港研究計劃。2003 – 2007 年曾借調至香港教育學院為副校長。主要中文著作包括:《從榕樹下到電腦前:香港教育的故事》、《心靈何價?》、《香港戰後的教育:統計圖表》等。2016 年 3 月逝世。

作者訪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hym0RhQexk&list=UULe6FfnRBvxvWzo9gc8s6mQ&index=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