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light of China's Intellectuals—From Past to Present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中國知識分子的困境
Author / Editor
HKD108.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無論是中國古代的士大夫,還是現代的中國知識分子,都曾命運曲折,經歷不同的坎坷,常處於困境中。

中國自春秋戰國時期便有「士」,他們具有強烈的責任感,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他們出謀獻策,儘管常得不到君主的賞識和重用,卻樹立了獨立的士風,在百家爭鳴中創建了各自的學說,造就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自秦統一中國後,經過二千多年封閉的皇權專制制度,中國讀書人經歷了曲折崎嶇的道路。及至晚清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在這封閉的社會打開了一個口子,現代知識分子經過西學東漸,受到啟蒙,有了新的觀念和思想。他們有強烈的愛國心,對各自的專業鞠躬盡瘁,著書立說,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為社會正義奔走吶喊,卻多數壯志難酬,命途多舛,頻頻陷入困境,甚至難保個人的獨立與尊嚴。

本書收集了資中筠先生自1980年寫的文章,捋清了傳統士大夫及當今知識分子的演變和異同,細述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也道出了「啟蒙」前後,知識分子的思想精神、社會文化的轉變。現今教育普及、科技發達,但社會道德觀念、人民素質、文化修養卻似在逐漸倒退,近年「愛國」口號下所滋長的虛驕之氣和狹隘的排外情緒,更讓作者感到憂心。中國有「識」之士,是否正進入另一個困境?
ISBN
978-962-937-444-0
Pub. Date
Jan 1, 2020
Weight
0.8kg
Paperback
452 pages
Dimension
140 x 190 mm
應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之約,出一本以關於中國知識分子為主的文集。檢點幾十年來與此有關的文字,集結於此。除了直接與讀書人有關的文章外,還有一些間接有關的如愛國、啟蒙、歷史觀、婦女觀等等,以及少量無法分類的雜文,共得四十三篇,這些文章成文的時間跨度近四十年,最早發表於1980年,最近的一篇殺青於2019年,一部分過去散見於各種報刊,一部分是今年來發於我的微信公號。有幾篇從未發表過。這個跨度剛好與中國改革開放的時期和我自己思想陸續解放,取得相對寫作自由的時期相吻合。本書按文章內容大致分為三部分,各部分文章按首發時間以倒序方式編排,從今天回看昨日。
本人以筆耕為業,實際上是半百以後才開始。前半生所寫文字都是奉命之作,多為「內部」報告,偶然以他人名義公開發表,也多為應景文章,不值得追認。我筆歸我有已是知命之年。對我這個半生為馴服工具的人說來,發現原來這支筆還能屬於自己,可以這樣來用,是一大解放。前期主要是專業研究的學術著作。在「正業」之外興之所至寫點東西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當然是與當時的開放形勢分不開的。開始只是偶一為之,且多為讀書心得,後來逐漸欲罷不能,大量寫作始於九十年代,特別是正式退休之後。這些文章都是有所思而流諸筆端,沒有任何功利目的,完全擺脫了命題作文之累。
我本無「倚馬才」,以產量論,留下的文字實在不算多。自1995年起陸續出了幾本文集。2011年重新整理三十年來的文字,出了《資中筠自選集》,按題材分,共得五卷,取名為:《感時憂世》、《士人風骨》、《坐觀天下》、《不盡之思》、《閑情記美》。我一向認為自己的作品是小眾讀物,讀者面不會太廣。《自選集》受到的讀者歡迎是出乎我意料的。此書一再重印,並被各種書評刊物評為「好書」,還獲了不少獎。自己的文字多一些讀者,當然總是開心的。更令我欣慰的是,這些代表了我的思考、言出於衷的的看法,雖往往與主流宣傳不合,卻得到越來越多的讀者認同,而且是不同年齡段的,包括很多年輕人,感到吾道不孤。這也許與互聯網的傳播力有關。我沒有開過微博。2015年之後,在年輕朋友的慫恿下,「與時俱進」地開了微信公號,又得到熱心朋友自告奮勇為之編輯,在上面發表了不少新舊文章。而且關注度日益上升。在文網日益收緊的形勢下,五卷本的《自選集》現已絕版;在微信上發文也阻力重重。但是一息尚存,總不能停止思考,所以每有心得,還是忍不住要寫出來,存之電腦,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讀書人.閱讀

中國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特種煉獄—從「梁效」說起

慶賀宗璞九十大壽及《野葫蘆引》終卷出版雙喜

當年大學教授是如何維護學府尊嚴的

外交家顧維鈞的幸與不幸—重讀《顧維鈞回憶錄》有感

不該被遺忘的歷史人物—袁昶烈士

楊絳先生仙逝感言

周有光文集代序

近代中國各個時期留學生—在加拿大一次華人集會上的講話

中國知識分子對道統的承載與失落—建設新文化任重而道遠

關於我的履歷

一代風骨今何在? —讀《民國那些人》

宏毅之士,任重道遠—悼李慎之

方孝孺和布魯諾之死

袁同禮—我國現代圖書館的先驅

黃遵憲的《今別離》詩

「平戎策」與「種樹書」—中國讀書人的入世與出世

由宋朝汪藻文章想起大學生辯論競賽

無韻之離騷—太史公筆法小議

啟蒙.教育.愛國

哀清華

啟蒙與愛國—在青島海洋大學行遠書院講話

同中小學校長談教育—在全國優秀中小學校長教育論壇上講話

人民與朝廷哪個是目的?哪個是手段?

花蕊夫人與「男兒」卸甲

教育與啟蒙—在「為中國而教」2013 級項目成員培訓班上講話

百年中國「人」

國家興亡,匹夫無責

為實現「為民喉舌」的神聖職責而努力

與師友同遊水木清華—《世紀清華》序

愛國的坐標

清華園裏曾讀書

文化.社會.婦女

從「偽君子、真小人」說到美國種族歧視

科技創新與人類禍福

閒話過敏症

又逢「三八」

中文基礎是一種文化底蘊

人性.文化.制度

說真話為甚麼這麼難?

宣揚何種婦女觀?—沉渣泛起之一

五四新文化運動與今天的爭論

文化與制度—雞與蛋的關係?

重建精神的家園—還是要接着「五四」精神的茬走下去

男子中心社會的「語境」

五四運動與《列女傳》的聯想

資中筠,資深學者,國際政治及美國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美國研究所退休研究員、原所長。


1930年生於上海,祖籍湖南耒陽。1947年畢業於天津耀華中學,考入燕京大學,1948年轉入清華大學外文系,1951年畢業。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從事民間國際活動工作,其中包括國際會議的英、法文翻譯。「文革」期間下放「五七幹校」勞動。尼克遜訪華前,從幹校調回,參與接待工作。以後留在對外友協主管對美工作。七十年代末開始轉入學術研究,先到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後轉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專業為國際政治與美國研究,旁涉中西歷史文化,近年來更關注中國現代化問題。


除有關國際政治和美國研究的專業著述外,撰有大量隨筆、雜文,並翻譯英、法文學著作多種。主要著作:《戰後美國外交史》(主編)、《二十世紀的美國》、《財富的責任和資本主義演變》、《認識世界,認識自己》、《資中筠自選集》(共五卷)、《蜉蝣天地話滄桑-資中筠九十自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