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tory of Chinese Art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美術的故事
Author / Editor
HKD68.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歷史學與美術學雖然是兩個不同領域的學科,前者以政治、經濟為大端,後者以視覺美學為大端,但兩者卻有著不解之緣;歷史產生了美術,美術豐富了歷史,它們都折射著過去,啟發著現代,發展著將來。


本書十篇文章上起原始的少數民族美術,下及清末的「海上畫派」,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圖史結合的學術平台。作者力圖以史論圖,以圖證史,深入淺出,揭示美術作品那視覺表象下的歷史深層文化內涵,擺脫歷史學與美術學互不往來的良方,並以此來激發讀者的審美情趣。
ISBN
978-962-937-131-9
Pub. Date
Jan 1, 2007
Weight
0.35kg
Paperback
264 pages
Dimension
148 x 210 mm

中國美術,源遠流長。早在上古時期,古代先民,包括遊牧族群,就創造了粗獷、樸拙的原始岩畫、地畫,寄托了對生活的美好憧憬。而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活躍在浙東餘姚河姆渡平原的原始先民,亦開始嘗試在器物上刻劃豬、稻穗和雙鳳朝陽的圖案,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以後歷經奴隸、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美術的發展,更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起伏宕蕩,內涵豐富,佳作不絕,蔚為大觀。人們在書法篆刻、繪畫、雕塑、建築、工藝美術、美術理論等方面皆有出色的成就。先人們創造的藝術品,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聰明才智,而且還向世人展

中國美術,源遠流長。早在上古時期,古代先民,包括遊牧族群,就創造了粗獷、樸拙的原始岩畫、地畫,寄托了對生活的美好憧憬。而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活躍在浙東餘姚河姆渡平原的原始先民,亦開始嘗試在器物上刻劃豬、稻穗和雙鳳朝陽的圖案,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以後歷經奴隸、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美術的發展,更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起伏宕蕩,內涵豐富,佳作不絕,蔚為大觀。人們在書法篆刻、繪畫、雕塑、建築、工藝美術、美術理論等方面皆有出色的成就。先人們創造的藝術品,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聰明才智,而且還向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奮鬥精神與凝聚之力,成為屹立於世界藝術之林中東方的擎天巨樹,蒼郁挺拔,生機勃發。
我曾在北京長安街上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從事歷史學的研究,以後又回到故鄉杭州,在西子湖畔的中國美術學院從事美術學的教學,雖然歷史學與美術學是兩個不同領域的學科,前者以政治、經濟為大端,後者以視覺美學為大端,但兩者卻有著不解之緣;歷史產生了美術,美術豐富了歷史,它們都折射著過去,啟發著現代,發展著將來。而且,歷史文獻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美術作品產生的社會環境,美術作品則可以更直觀地反映歷史文獻所論述的社會。我的導師謝國楨先生(1901-1982年)晚年曾著有《兩漢的社會生活》一書,以漢畫像及《漢書》、《後漢書》文獻互為佐證,論述漢代歷史。受其影響,當我閱讀史籍、欣賞美術作品時,就有一種將兩者聯繫起來的欲望,以求互得益彰之效。
值得慶幸的是,我曾長期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翻閱明清檔案,欣賞明清藝術品;並跋山涉水到過青海、西藏、新疆、雲南去考察中國少數民族的美術;以後又有機會去台北故宮欣賞祖國的千年遺珍;還飛赴歐美日俄、東南亞考察散藏各地的中國藝術品,能從大量的文獻與美術品中領悟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那律動的脈搏,和起伏的呼息。我想,以歷史研究的方法去審讀美術作品,或以美術作品為史料研究歷史,應當是擺脫歷史學與美術學互不往來的良方,這也是克服學究氣與腐儒風的佳藥。
  • 中國的少數民族美術
  • 漢代畫像與社會生活
  • 南未繪畫與首都杭州
  • 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散論
  • 明代「吳門畫派」的藝術生涯
  • 晚明「松江畫派」大家董其昌
  • 八大山人的「淚點」與「墨點」
  • 清代乾隆皇帝的美術事業
  • 「揚州八怪」漫說
  • 「海派」畫家任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