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lectoral System and Voting Behaviour i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特區選舉:制度與投票行為
Author / Editor
HKD128.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香港的立法機關自1991年引入直選,一直是一個半民主的架構。立法會的比例代表制、區議會選舉模式,以及功能組別選舉制度自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後沿用二十多年,制度上大抵沒有甚麼改變。過去二十年間,香港選舉制度這幾個部分如何影響特區的政治發展?是時候作一個總結。

自九十年代開始的香港政治研究,選舉研究一直佔一個相當的地位,相關的政黨政治和議會政治亦成為焦點。本書先從理論文獻出發,討論香港政治體制的特殊性及在此體制下選舉政治扮演的角色、香港選舉制度的演化過程,以及香港選舉投票率多年來的變化和影響因素。作者並透過整理原始數據,按教育、年齡、不同階層等分析各次選舉中不同黨派的支持者背景,總結區議會選舉、立法會的功能界別選舉,以及立法會直選的比例代表制這三部分選舉的實踐經驗,選民的投票行為,以及其對香港整體政 局,包括政黨政治、選舉行為、議會運作、政治力量的對比等等的影響。

香港的選舉政治將會進入全新的階段,發展軌跡應該和2020年前的截然不同。本書可以說是2003年出版的《選舉制度的政治效果》的續篇,也是終章,為這套在九七回歸後運作了二十多年的體制作一個歷史回顧和總結。有興趣了解香港選舉經驗,以及分析回歸後香港政治變遷的人士,本書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ISBN
978-962-937-623-9
Pub. Date
Dec 16, 2021
Weight
0.4kg
Paperback
166 pages
Dimension
152 x 229 mm
香港的立法機關自1991年引入直選,一直是一個半民主的架構,而這個半民主的議會也是一個半民主的體制或混雜政體(hybrid regime)的重要組成部分。直選議席由最初的(1991年)佔三成比例,慢慢增加至2004年以後的一半,比例一直沒有再增加。功能組別選舉制度由1985年引入(佔12席),至1995年增至一半議席,比例至2016年選舉都沒有改變。區議會由1982年成立開始,由1982年的三分之一民選,增加至1985年的三分之二,至1994年完全廢除委任議席,到回歸後重新引入委任議席,至2016年再度廢除委任議席。行政長官一直由選舉委員會選出,選舉委員會由早年的400人,增至800人及1,200人,選委會成員由大約二十多萬團體、專業人士,以及其他組織的選民選出,選民的基礎在2020年前都變化不大。

自八十至九十年代引入民選議會開始,香港的政治發展一直受着這部分民主(partial democracy)選舉體制的影響。自九十年代開始的香港政治研究,選舉研究一直佔一個相當的地位,而相關的政黨政治和議會政治亦成為焦點。由於《基本法》承諾立法機關最終全部由普選產生,不少香港人一直憧憬香港會全面民主化,以及多黨競逐的直接選舉,會成為產生行政長官、政府官員以及所有立法會議員的最主要途徑。民主化的議題,以及面對全面普選及中國政府的態度,因而自九十年代以來,一直是香港政壇中最重要的政治裂隙(political cleavage),政治意識形態(而非經濟民生政策)一直是香港最主要的政治分歧,也通常是選舉中最重要的議題。另一方面,部分民主的選舉體制所承載的民意重量,亦相當影響特區的施政:民主派雖然自回歸後長期只佔議會的少數議席(大約四成),但由於他們在直選中拿得超過半數的選票,有相當的政治影響力和民意認受性,可以發揮相當的制衡及監察力量。特區政府由於顧慮民意反應,以及考慮到如果推行不符民意的政策,會影響親政府政團在選舉中的得票以至議會中的議席,因此縱使特區政府一直擁有立法會大多數支持,決策亦會較為謹慎,而親政府的議員或政黨在支持政府時,亦會顧慮民意反響以免影響選情。香港部分民主選舉的議會,因而一直起着相當的制約監察行政機關的作用。

我們在2003年出版《選舉制度的政治效果:港式比例代表制的經驗》,縷述了香港選舉制度的演化和爭論、立法會比例代表制的由來和制度特色,以及選舉制度對政黨競爭模式、政黨組織、選舉策略和開支的影響,以及其他的政治效果等。書中的一個主旨是選舉制度並不是中立的:不同選舉制度會帶來不同的制度效果,影響政治制度的其他部分的運作。書中指出港式的比例代表制由於制度的特殊安排,會帶來類似「多議席單票制」的政治效應,例如策略投票、政黨分裂,不利政黨的強化。其後十多年,港式比例代表制對選舉和香港政治的各種影響逐漸明確,對選舉過程而言,上述的效應例如政黨配票、選民策略投票、小黨和獨立候選人湧現、政團零碎化等,重複得到印證,慢慢已經成為政界和媒體分析香港選舉的重要框架。

1. 香港的自由專制政體和選舉的功能
2. 香港選舉制度的演變
3. 投票率的潮起潮落
4. 區議會選舉
5. 功能組別選舉制度
6. 比例代表制與香港議會政治
7. 立法會選舉的六四黃金比例
總結:自由專制下的議會及選舉政治

附錄一:有用的選舉資料和數據來源
附錄二:本書就立法會直選候選人政治光譜的分類

蔡子強
現職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多年來一直從事有關香港政治和選舉的研究及寫作,亦是香港著名時事評論員和公共知識分子,在內地、香港、台灣三地的報刊都曾撰寫時事及政治評論,並曾在2010年於中國內地奪得由《騰訊網》所頒發的「中國年度最佳專欄」獎項。著作包括《選舉制度的政治效果:港式比例代表制的經驗》、《香港選舉制度透視》等。

馬嶽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多年來一直從事有關香港政治的研究及寫作,包括香港的選舉、政黨與議會政治、民主化、社會運動、內地與香港關係、國家與社會關係等,並在媒體作政治評論。著作包括 《選舉制度的政治效果:港式比例代表制的經驗》、 《香港八十年代民主運動口述歷史》、《反抗的共同 體》等。

陳雋文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畢業,後獲英國華威大學國際政治與東亞文學碩士學位。研究興趣包括香港政治和選舉、東亞區域合作,以及中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