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t Night at Tiananmen Square—1989 China's Pro-democracy Movement i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那夜無星—八九民運二十年顧後瞻前
Author / Editor
HKD140.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天安門事件」距今已超過二十年,是中國當代劃時代的大事,也是對中共政權的一項重大挑戰,對以後中國改革的路向有深遠的影響。學術界及各方政經專家特別藉去年二十周年之際,為「六四」作出了一次總回顧,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剖析「六四事件」對中國政治的意義及影響。


本書共十三章,分為三部分,既前瞻了中國最近之民主及人權發展、政治經濟轉型,也回顧了關於「六四」文化意蘊,以及探討了媒體及教育界如何看待「六四」。本書內容範疇廣闊,深入淺出,是研究「六四」問題一本不可多得的學術著作。對政商界、研究機構,以及對「中國事務」個別領域感興趣的廣大讀者而言,本書絕對值得一讀。

ISBN
978-962-937-176-0
Pub. Date
May 1, 2010
Weight
0.44kg
Paperback
328 pages
Dimension
165 x 229 mm
為什麼我們今天要編寫一本紀念「天安門事件」的論文集呢?中國領導人多年來一直表示無意平反「六四事件」;官方的立場是已有定論。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普遍認為官方重評「六四事件」不免牽涉當時眾多高層領導人,有些目前還身居高位;從中國當局的角度而言,這自然不利安定團結,故此對平反「天安門事件」現階段難寄厚望。海外從事統戰工作的人士就勸喻各方「向前看」,不要糾纏於毫無建設性的爭議,應該珍惜目前中國各方面的成就,專注面對未來的挑戰。

鑒於多年來有關「天安門事件」的討論在國內是禁忌, 30歲以下的年青人,包括大學生在內,對「天安門事件」所知甚少。這大概是中國當局所樂見者。面對歷史須要勇氣,尤甚是政權形象與認受性所繫的歷史事件。反過來說,迴避歷史反映缺乏勇氣與安全感。今天中國經濟增長驕人,事實上亦無任何有份量足以挑戰現政權的組織或力量,難以理解缺乏面對歷史的勇氣。年前趙紫陽喪禮的處理就顯示中國當局氣量與自信俱不足。就算穩定的考慮壓倒一切,穩定要建基於化解矛盾,而不是掩蓋矛盾。

目前中國領導人為了填補意識形態的真空與挽救道德淪亡的危機,不惜重新利用儒家傳統的價值觀,胡錦濤宣揚的「八榮八恥」就是明顯的例子。儒家道統講求從個人「誠意正心」做起,誠自是中國人對知識分子最基本的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幾項重要的悲劇從反右到大躍進、文革,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或是認為經得起歷史考驗者均是敢說真話的人。知識分子有責任要說真話;往前看要建基於誠懇地反省過去。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胡耀邦等鼓吹「解放思想」,「解放思想」自然要從「實事求是」做起。近年民族主義思潮在中國崛起,中日關係是其中一項重要議題。中國領導人屢屢呼籲日本政要「以史為鑒」。中國國民絕不容忍日本右翼份子掩飾侵華史實,那中國領導人對天安門件又怎能內外有別,雙重標準呢?

客觀評價「天安門事件」自然關係到中國的政治改革。在中國人眼中,中國領導層容許討論「天安門事件」就是重新評價「六四事件」的徵兆;重評「六四事件」就是推動真正政治改革的序幕。政治改革的目標就是自由、人權、法治與民主;這當然是發展與現代化的終極目標,是真正「以民為本」的領導人所追求的目標。

中國人民與世界人類均擁護中國的和平崛起。但是如果人民不能享有最基本的政治權利,和平崛起還有什麼意義?過去中國政府對外的立場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生存權與發展權就是最重要的人權。當中國領導人努力為中國爭取作為大國的地位影響力之際,生存權已經不再是重要議題,發展權亦應該超越生存了。現階段中國的發展怎能不落實自由、人權、法治與民主呢?大概中國領導人也明白一個民主的中國比標榜中國和平崛起更能令國際社會放心,所以近年中國領導人出訪國家時,也會談到民主和普世價值等課題。

導論      鄭宇碩

反思前路

第一章     中國民主往何處去?紀念「天安門事件」二十周年
              —鄭宇碩
第二章     中共的漸進式民主與中國政治經濟轉型的呼喚—理論、政策、矛盾
              —丁偉
第三章     民主和民主化的「中國特色本質」
              —洪清田
第四章     民主和民主化的「中國特色進程」
              —洪清田
第五章     「六四事件」與中港兩地民主發展的互動
              —蔡耀昌
回顧

第六章     「六四」後的反思對中國發展的推動作用 —
                  二十年的變化和我的探索
              —劉銳紹
第七章     兩岸重大學運的歷史比較分析 —
              「六四天安門學運」與「野百合學運」
              —林仁傑
第八章     「八九民運」的文化意義及其啟蒙意涵
              —張嘉娟
第九章     二十年海外中國政治流亡運動概覽
              —周義澄
回憶

第十章     直接目擊與傳媒再現 —
              「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場域之爭」
              —譚志強
第十一章  香港的中國歷史科教科書裏的「六四事件」 —
               介乎曖昧與避諱之間?
               —黃偉國
第十二章  香港電影中的「六四事件」
               —陳家樂、朱立
第十三章  《泰晤士報》和《紐約時報》表述的「天安門屠殺」—
               象徵鬥爭、文化適應與普世價值
               —羅金義

本書由鄭宇碩和羅金義編著,兩位學者一直對中國政治事務甚有研究,這次他們將眾多作者對「六四」的分析和體會結集成書,內容廣泛,實為研究「六四」問題不可多得的學術著作。對政商界、研究機構,以及對中國事務感興趣的廣大讀者而言,本書絕對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