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穩定同位素的營養學指標揭示了甲殼類動物群落在實施禁止拖網捕魚後的早期復甦跡象

參與成員:  梁美儀教授

Mean trophic positions of carnivorous crustaceans (MTPoC; mean + SEM) at the six sites in 2012 and 2015.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years are indicated by asterisks: ** p<0.01 and *** p<0.001. Site abbreviations are described as: inner Tolo Channel (EI), outer Tolo (EO), south¬eastern water (SE), southern Lamma Island (SL), outer Pearl River estuary (WO) and inner Pearl River estuary (WI).
香港六個採樣水域中的捕食類甲殼動物群落的平均營養級 (2012 vs. 2015)。年份間的顯著差異用星號表示:** p<0.01 和 *** p<0.001。採樣水域的縮寫:吐露港內部水域(EI)、吐露港外部水域(EO)、東南水域(SE)、南丫島附近水域(SL)、近珠江口西面水域(WI)以及遠珠江口西面水域

 

自1970年以來,過度的捕魚,包括以拖網以及其他方式的捕撈作業,不僅令香港漁業資源枯竭,更破壞了底棲生物的生境。為恢復香港枯竭的漁業資源,特區政府於2012年12月31日頒令永久禁止在本港水域內以拖網方式捕魚。本研究通過評估穩定同位素以及傳統的群落指標,監測香港海洋底棲甲殼類動物群落在禁令實施三年後的復甦跡象。研究結果表明,禁令實施後海洋底棲甲殼類動物的總密度和物種多樣性並無顯著變化,但是生物量卻減少。基於穩定同位素指標,研究發現在所有採樣地點的甲殼類動物群落生態位在禁令實施後都有所增加。與此同時,東西部水域中四個採樣點的食物鏈變得更長,其中三個採樣點的捕食類甲殼動物群落的平均營養級也顯著增加。相反,這兩個穩定同位素指標在南部水域的兩個採樣點都顯著下降。

本研究通過穩定同位素指標發現了傳統的群落指標所無法探究的甲殼類動物群落的初期復甦跡象。這一研究結果表明如果僅用傳統的群落指標來評估禁止拖網捕魚,我們可能會低估這禁令的效力。因此,我們建議將穩定同位素指標與傳統的群落指標相結合,以便更全面地評估生態系統在人為干擾以及管理干擾措施下的響應。

以上工作與2020年6月發表於Ecological Indicators期刊,香港城市大學博士後陶世如為第一作者,其導師梁美儀教授為通訊作者。  

參考:

Tao, L.S.R., Lau, D.C.P., Perkins, M.J., Hui, T.T.Y., Yau, J.K.C., Mak, Y.K.Y., Lau, E.T.C., Dudgeon, D., Leung, K.M.Y. (2020). Stable-isotope based trophic metrics reveal early recovery of tropical crustacean assemblages following a trawl ban.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0, 117, 106610.

Image
Stable-isotope based trophic metrics reveal early recov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