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波疫情】城大研究指溫暖潮濕環境下染疫患者死亡率較低 籲患者注意保暖及使用加濕器

社會 20:14 2022/02/24

分享:

分享:

香港城市大學。(資料圖片)

城大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患者在不同感染階段時接觸的氣溫及相對濕度與其死亡率有關聯,患者在感染初期處於較溫暖及濕度低於50的環境,死亡率會較低;而患者出現病徵後則處於溫暖及潮濕的環境,可引致較低死亡率。

城大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阮相宇團隊在前年2月至7月底第一波疫情期間,收集歐洲八個國家,包括英國、意大利、法國、西班牙、德國、荷蘭、瑞典及羅馬尼亞的確診個案數字、死亡個案數字,每日平均氣溫、相對濕度等數據,將資料匯入模型,並納入延遲確診及入院到死亡時間,來計算每日個案死亡率。之後運用滯後非線性模型推算出氣溫、相對濕度與個案死亡率的關係。

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病的不同階段,天氣因素對患者的死亡率產生不同影響,感染初期,在氣溫溫暖(高於攝氏20度)及低相對濕度(低於50%)的環境,患者的死亡風險較低;而當患者出現病徵後,溫暖(高於攝氏20度)及潮濕(高於85%)的環境也會引致較低的死亡率。例如,發病後首數天在高濕度的環境(相對濕度89%),相比於相對濕度62%,可以降低31%的死亡率。反映環境因素會影響患者在病徵發作時或之後的免疫反應,避免惡劣氣候帶來的影響,並為患者提供理想的室內環境作隔離,有機會降低其死亡風險。

阮相宇建議,染疫患者須注意保暖,包括穿着足夠保暖衣物、多喝暖水、使用暖爐或暖風機等;並在症狀出現後應適當佩戴口罩,或搭配加濕器等,以吸入溫暖濕潤的空氣;又建議政府當局或社會福利機構可加強向有需要人士派發保暖物資,改善他們在自我隔離或檢疫期間的環境條件,減低死亡率。

一文看清強制檢測方法及途徑:https://bit.ly/3stkd4p

HKET 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https://bit.ly/3cNFwr7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立即下載:https://bit.ly/34FTtW9

記者:黃小冰

香港經濟日報 App

免費即時新聞

立即掃描

搶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