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佛教海路展覽360度全景朝聖之旅 重新探索東南亞海上絲路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佛教傳入東南亞,除了有較多人認識由陸上絲綢之路傳入的北傳佛教外,從印度恆河盆地傳入東亞及內亞海路的南傳佛教也是重要一支。香港城市大學近日舉辦的《海上佛教地圖集》展覽,將結合考古、藝術、歷史研究、數位影像、數位媒體、360度全景攝影及沉浸式視覺效果,呈現壯麗的佛教遺址,同時利用儀式的影像和聲音,讓參觀者猶如踏上一次佛教朝聖之旅,全面沉浸於佛教世界的豐富文化資產。

展覽設有四個虛擬介面,以及一個實體藝術品展區﹕

360度虛擬實境旅程:一系列五部360度全景影片,每段錄像都是一段海路之旅,從印度到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泰國、⽖哇和中國,投影於直徑5米的圓形屏幕內,身在其中,觀眾可操作投影機,根據自己的興趣觀看影像,裝置更配上7.1球形環繞聲,反映各國佛教民族音樂的特色。

五部360度全景影片將觀眾帶進沉浸式海上佛教遺址之旅。(香港城市大學)

iDome半球形投影:以垂直半球投影屏幕,以1:1真實比例,播放多個佛教石窟的球面全景,這些石窟有的建於公元前三世紀,歷史悠久。另外印度、中國、泰國及台灣等地的佛教儀軌和慶典,亦會於另一個iDome展示,例如送灶神法會、春節上燈法會、早課冥想等,參觀者猶如親身體驗多個佛教儀式。

iDome半球形投影讓參觀者猶如置身佛教石窟現場。(香港城市大學)
聯合策展人邵志飛教授(右一)在iDome半球形投影前進行示範。(香港城市大學)

全景圖像線性導航:是次展覽設軌道長達8米的線性導航系統,觀眾能夠沿著它運行的軌道,將顯示器左右移動,與90幅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印尼及泰國等地的佛教遺址和建築全景圖像進行互動。

印度,貝德薩石窟(公元前一世紀),第7窟線性導航系統展現佛教石窟的全景圖像。(香港城市大學)

3D虛擬佛教雕塑旋轉模型:10件3D虛擬雕塑以3D攝影測量法製作,由一系列55寸垂直LEC/LED屏幕展示,高解像度的模型徐徐旋轉。當中有些雕塑為佛教傳播的敘事及藝術史的知識,都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中包括印度阿育王雄獅石柱、紀念佛陀生平八件重要事蹟的佛傳圖。

阿育王雄獅石柱 公元前三世紀 印度 高214 厘米 這座雄獅石柱是從原塊拋光的砂岩雕刻而成,刻劃了四隻面向四大方位的亞洲獅。在公元前250 年左右,它曾立於佛教皇帝阿育王建造的巨柱上,而雕塑頂部原本更有一個法輪。它自1950 年以來,就一直是印度的國家象徵。將透過3D攝影測量法製作,並以3D模型旋轉展示的其中一件雕塑。

實體藝術品:從香港的博物館和畫廊精心挑選38件佛教實體藝術品,不少藝術品都是首次展出,主要為漢傳佛教雕塑,包括隋代低溫釉陶綠釉善業泥佛像、魏晉南北朝青銅及銀菩薩立像與火燄狀曼陀羅,以及元末銅鎏金觀音坐像,十分珍罕。

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一種經濟的大量貨運方式,作為陸路交通以外的選擇。佛教得以廣傳至印度海外,海港及河岸接駁站功不可沒。由於商人支持商旅路線上的佛教發展,結果推動了跨越印度國境的僧侶生活,僧人與尼姑亦可搭乘商貿船隊,遠行廣傳佛陀教誨,以結善緣,佛教亦隨著此國際海陸貿易系統得以蓬勃發展。本展覽亦藉虛擬空間重構了海上絲路港口連接和擴散的特色。

《海上佛教地圖集》展覽策展團隊包括香港城市大學楊建文講座教授席(媒體藝術)邵志飛教授(圖右)、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數碼博物館學教授莎拉‧肯德丁教授、台灣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和般哥展覽館總監范懿莎博士(圖左)等資深學者。(香港城市大學)

【展覽地圖】

【展覽詳情】
《海上佛教地圖集》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2021年10月3日 (逢星期一休館)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7時
免費入場,需預先登記:
https://www.cityu.edu.hk/bg/zh-hk/visit/book-a-visit-
地點:香港城市大學般哥展覽館
九龍塘達之路香港城市大學劉鳴煒學術樓18樓

【人與物】系列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