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跨學科狙擊精準捕疫蹤

時間:2020-04-27 04:24:29來源:大公報

  新冠疫情在武漢爆發初期,多位科學家公布疫情預測模型,但大部分都與實現有較大偏差。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呂堅教授,利用原創數據模型追蹤新冠肺炎病例,並精準預測出中國、韓國、澳洲等國的疫情走勢。與經典公共衛生和病毒傳播模型不同,作為有着「跨界」交叉研究背景的材料科學領域專家,呂堅將其預測材料裂紋的研究經驗與預測新冠疫情研究結合起來,其模型考慮到政府干預與公眾反應因素,能在10天至2周前對疫情做出可靠預測。研究顯示,政府強力干預和公眾盡力配合在疫情防控上有巨大優勢,這也充分體現在武漢和紐約疫情走勢中。\大公報記者 劉凝哲

  呂堅是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NATF)院士,中國工程院「光華獎」得主,他研究方向涉及納米材料與先進材料的製備和力學性能,實驗力學,材料表面工程和仿真模擬等。呂堅還是生物醫學科學系講座教授,從事納米材料在生物物質等領域的應用。這樣「跨界」交叉的研究背景,令他在設計新冠病毒模型時,有着與傳統的流行病預測不同的視角。

  聚焦快速增長期

  呂堅的預測方法起源於對武漢仔細觀察。武漢封城一周後,他跟蹤發現,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預測遠遠比傳統模型要複雜得多。新冠疫情的控制主要是確診病例增長速度的下降過程。過程中,採取的措施(如封城)、隔離制度執行的嚴謹程度、民族習慣以及民眾回應的積極程度、醫護系統的韌性都有關係。傳統的傳染病模型主要基於病毒在沒有保護的環境中傳播能力進行預測,同時引入了一些與減速障礙相關的假設,但卻沒能很好預測疫情在武漢的走向。

  「我之前的研究主要是如何讓飛機、汽車、核電站的壽命優化。」呂堅說,預測材料裂紋會如何擴展其實跟預測新冠疫情發展有些類似,疫情防控需要預測的是社會醫療體系何時會癱瘓,會對病毒沒有阻力、任意擴散。呂堅開始自己動手設計數據預測模型,他選取的研究對象都是決定實施社交距離、隔離可疑病例和關閉國境等多項措施的國家。他的研究發現,在任何一個特定的國家,疫情通常開始緩慢,隨後是一個快速增長的不穩定時期。這一不穩定時期的長短取決於各國初期防務和控制措施的執行情況以及政府干預的迅速程度。

  剛開始,呂堅只是將預測結果發送給親朋好友,後來發現其模型的預測精準度十分高,便從2月8日起,每日在個人網站上更新最新預測數據。呂堅當時判斷,中國疫情可在2月15日-22日之間停止大規模增長。他的數據模型同樣準確預測了韓國疫情的發展與受控。3月中旬,研究再次顯示疫情在美國出現失控風險,他預計美國的病例很快將會超過100萬例。

  港疫控優於新加坡

  在嚴格的封城措施及要求佩戴口罩等規定上,東西方國家有很大爭議。呂堅認為,上述措施與疫情發展和傳播關係密切,這是影響武漢與紐約兩座城市疫情不同走勢的因素之一。此外,香港與新加坡都是國際化開放型都市,很多防控措施亦大體相同,區別在於新加坡早期並不提倡戴口罩,而香港社會則嚴格遵守戴口罩規定,目前看來,香港疫情控制優於新加坡。

  對於香港的疫情防控,呂堅認為,目前為止香港做得都非常不錯,這與2003年非典疫情給香港人民記憶留下的烙印有關。第一階段,特區政府及早關閉學校,要求佩戴口罩,同時港人也積極配合,疫情防控非常成功。第二階段,大批小留學生或外出旅遊港人的管理不夠嚴格,造成一定反覆。不過,從千人確診率看香港在國際都市中做得已是比較成功。他認為,亞洲目前需要擔心的是新加坡和日本的疫情發展。新加坡疫情的增長速度開始進入爆發期,而日本的檢測率長期較低,疫情也許比呈現的嚴峻很多。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