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artment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Center for Communication Research

Letters from Alumni

从复旦到城大


亲爱的学弟学妹:


我是2005年8月从英文传播系毕业的博士周裕琼。在城大求学的快乐时光,烙刻在我的记忆深处。今天,伴随着键盘的敲击声,我仿佛又回到了那座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巨大教学楼,任思绪在百转千回的走廊上徜徉。


我记得2001从上海复旦大学硕士毕业后到城大报道的第一天,在教学楼7楼找咱们系的办公室,却一次次迷路,真想收拾行李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去。但是很 快,我就体会到了城大所独有的海纳百川的风格。我最开始的办公室里有人文学院各专业的研究生,而我住的桃源楼宿舍也汇聚五湖四海各地的同学,我们既在一起 讨论学术问题,也在一起郊游烧烤。大家相见如故、相知恨晚,让我找到了家的感觉。


我记得第一个学期的课中有祝建华老师与何舟老师开设的研究方法,令我耳目一新,简直是一场Academic Shock。而随后各门课程的研习,更是全方位地培养了我的学术素养、开辟了我的学术视野。因为在内地求学期间,没有机会接触到规范的学术训练,我对学术 研究的认识完全是一片懵懂。而城大的导师们极其耐心地给我们上课、带我们做课题、指导我们写论文,就这样一步一步,从零开始、循序渐进地把我们带到学术道 路上来。每当我做研究遇到瓶颈时,敲开何老师或祝老师的办公室,总能获得一些醍醐灌顶的启发或暖人心脾的鼓励。在2004年,我曾经把一篇论文投稿给英文 学术期刊,评阅人给了非常严厉的意见。当我垂头丧气地找到祝老师时,他给我倒了一杯水,温和地说:当年我投第一篇论文的时候也收到过这样的信,不用灰心, 我们来看看这篇论文还可以怎么改。这些年,我经常想起老师的这句话,不断激励自己在学术上孜孜以求。毕业三年来,我在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和 New Media & Society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在Public Opinion Quarterly上发表了一篇书评,大部分初稿都是在城大求学期间完成的,其中,就有那篇我本已放弃却在老师的帮助下重新修改的论文。


我记得有天下午,我们几个研究生和李金铨老师围坐在沙发上神侃,李老师纵横捭阖、激扬文字、滔滔不绝,而我们则听得如痴如醉,从下午两点 一直聊到傍晚六七点,大家都想不起来要吃饭。事实上,在城大,师生之间的讨论随时随地都可以展开。咱们系每周有师生交流研究经验的Seminar,在会上 经常能听到激烈的辩论,这种自由活泼的学术氛围令我深深陶醉。毕业后我到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任教,在我的每门课上,都设置了师生大讨论的环节,因为我相信, 这样的教学才能塑造一个个自由而深刻的灵魂。


我非常庆幸,自己能有四年时光在城大、在传播系度过。这是我学术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我人生中最关键的转折点。我相信,学弟学妹们会和我一样,在这个神奇的地方收获丰富的记忆。我愿意送上我深深的祝福,给城大、给传播系、给每一位老师、给每一位学弟学妹……


祝 如意!


周裕琼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19/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