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artment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Center for Communication Research

學者聲音

享受自由的氛圍,自由的學術,自由的討論


和許多多友一樣,帶著對自由港的憧憬和對城大的景仰,來及此地。短暫一個月,沉醉于自由的氛圍,自由的學術,自由的討論,幸福不已!

 

聊以記之:因爲自由故,多友愛城大!

 

自由的氛圍

早有所知,香港不僅是貿易上的“自由港”,而且其法治環境對言論自由的保障更是遠勝內地。雖然2013年 “自由之家”發布的數據顯示,香港新聞自由排名下降了一位(位居71名),但仍處于自由(國家)地區的行列,比大陸要領先一百多個名次。這是我這個以“傳媒法”爲研究方向的後學最爲神往的地方之一。在香港城大期間,李金銓老師耐心地給我們介紹了香港的《大公報》、《明報》和《蘋果日報》等左中右翼媒體和香港的言論自由狀況及九七之後的發展變化。在“擺龍門陣”時,李老師又給多友們講述了臺灣解除報禁前後的媒介環境變化,幷與香港和大陸做了對比,高屋建瓴的視野和發人深省的洞見令我輩汗顔。

 

另一快樂自是翻閱各式有關毛周胡趙鄧江等人的禁書,訪問內地遮罩的facebook、youtube、freedom house等各網,閱讀和購買了過去只聞其名而無法看到的《壹週刊》、《忽然一周》、《明報》、《蘋果日報》等期刊報紙,交流對一些敏感歷史事件的觀點和看法……

 

在這裏,切身體驗到了李老師所言“自由的言論環境”。遙想清末王韜,曾於此地創辦了大名鼎鼎的《循環日報》,以其政論文章既批評頑固派的守舊,又譴責洋務運動中的混亂。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有幸游學於此,頓覺歷史歷歷在目:往昔報界精英勵精圖志爲報國,換得今日自由環境造福黎民,深感幸福!

 

自由的學術

學術自由是一個研究者從事學術研究和進行知識創新的前提條件,是科學研究的生命綫。在以往,我們一直在要求保障基本的學術自由,但由於各級各類科研項目的“學術”引導、職稱評級的硬性要求、發表出版的隱性審查等,導致大家實際享有的學術自由已經支離破碎。在香港,來自大陸的多友切身體會到了我們所矢志所示的學術自由。

 

在與城大(也包括香港中大)各位老師的交流互動中,我們發現這兒的老師幾乎不受什麽各類國家項目或所謂省部級項目的引導和影響。儘管有老師也表示,SSCI和英文發表的考核指標比較有壓力,但是這種發表畢竟是國際化的,實際上是一種學術化的指標,根本不同於大陸高校的行政化引導指標。城大老師所做的研究也多是沿著各自的學術興趣進行延伸和發展,關注的各類問題普遍具有國際視野,今天已然走在了華人傳播學研究的前沿。

 

這種自由的學術環境,蘊涵著一種令人仰慕的高度。城大名師的學術高度,讓我發現了大陸高校與香港高校的差距,也發現了自身的不足。就這樣,受城大學術自由氛圍的感染,我們産生了進取心(又稱企圖心,這個新詞我是從正能兄和滕朋兄那兒學來的),再一次思考——要堅持做一些遵從自己學術旨趣的自主研究。在城大的一月,我和滕朋兄、正能兄、劉兢兄多次長談,討論研究選題、研究設計以及未來的研究計劃和合作等,討論在從AC3到女青雅舍的路上,在房間的夜談中,在陶格圖老師邀約的“煮酒論學術”中……人生幾多志同知已,幸哉!樂哉!

 

自由的討論

城大的一月,讓我最獲啓發的就是研究分享中的自由討論。在祝建華、Jan Servaes、李喜根、沈菲、蔣莉、姚正宇和梁勵敏老師爲多友們所做的研究分享會上,各位老師均是謙虛耐心地解答大家提出的各類問題,幷且鼓勵大家自由討論。我們一行十人也是圍繞各類話題進行了多次討論、甚至是爭論。特別是我,每次一論及學術話題,多多少少有些不顧及人情(據說,從面容上看是皺著眉頭、比較嚴肅的樣子),比較直接直率地反對或質疑其他多友的觀點。不知是褒是貶,和滕朋兄共同贏得了“蒼蠅拍”的“美名”。

 

事後,我在想,與我的鋒芒形成鮮明對比的,自然是李金銓老師。無論問題專業水準如何,他都逐一悉心講解和解答,其胸懷和氣度,非常人所能擁有。以李老師的博學、寬容和包容,可見一種真正的大師風範。想來有些慚愧,自己常常眼高手低,對各類簡單問題缺乏耐心,自感無論學識,還是修養,要向金銓和其他老師、同行學友們學習的地方還很多。

 

爬山時,很榮幸和李金銓老師、張隆溪老師、鍾玲老師和裘蒂(還有多友陳俠、秀芹老師等人)一起途中讀詩、暢聊,工作、生活、學術,不無暢快。特別是與裘蒂的討論,讓我對自己的工作和研究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和調整,其觀點和思路讓我獲益匪淺。在中大參加寇延丁新書《行動改變生存》的討論會時,燕舞兄、正能兄、陶格圖兄、滕朋兄、世文兄、秀芹老師和我圍繞公益組織的問題與熊景明老師和舉辦方幾位老師進行了深入討論,大家各抒已見,觀點碰撞,其樂融融。在城大,我和Stella圍繞網絡隱私和名譽權保護問題等談了很久,Stella的謙虛和多才深深的感染了我,兩人約定以後在課程和研究上多多交流和合作。當然最爲遺憾的是,在梁勵敏老師的研究分享會上,討論才剛剛預熱,就由於晚上的聚餐而不得不中止,大家都引以爲憾。我也非常榮幸地跟隨滕朋兄成爲了“梁粉”,實質上,我應該是Stella fans才對。

 

回到北京,適逢世界新聞自由日,facebook已經不能訪問,但在郵箱中仍然看到幾十條Jan Servaes、Judy等老師在臉譜網上發布資訊的提示;在郵箱中仍然看到多友們的郵件往來和李老師的爬山行程,這一切讓人浮想聯翩,甚是想念在城大度過的一月。

 

一月在城大,十年念師友,期待再相聚!

 

多友們赴大嶼山爬山以後,到梅窩吃土耳其飯,正候船返程。(陶格圖攝) 多友們在創意媒體大樓露天樓頂花園聊天合影。(宋韻雅攝)
參加行山隊,進入石壁水塘。(滕朋攝) 作者與李金铨合照留念。(曾秀芹攝)

 



盧家銀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2013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