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参观展览,请按此登记。

《海上佛教地图集》的论述

《海上佛教地图集》见证佛教多个世纪来蔚然成风,时至今日仍然蓬勃发展。 《海上佛教地图集》标示了数以千计的重要佛教场所,呈现南亚、东南亚以及东亚的珍贵古迹及绝美建筑。公元年初期,佛教沿海路从印度恒河盆地传入东亚及内亚,是构成佛教历史的关键因素。佛教得以广传至印度海外,海港及河岸接驳站功不可没,是次展览将聚焦于佛教如何通过海路网络远渡重洋,从印度传入中国及其他东南亚地区。

《海上佛教地图集》的论述

海线路的贸易活动和佛教信仰

佛教修行、哲学、艺术及建筑发祥于恒河盆地,然最终横跨欧亚东部、中部及东南部地区,覆盖范围统称为「大圆环」。通过陆路车队及海上船旅,频繁的经商活动沿着大圆环的「外缘」发展起来。伴随着国际海陆贸易系统,佛教得以蓬勃发展。佛法师长及朝圣者的行旅方向有二:僧人与尼姑从印度外移至新地区弘扬佛教;来自伟大圆环佛教社群的朝圣者则前往印度,从而接受训练、寻索新经典、敬礼创立佛教的悉达多(佛陀释迦牟尼)生平中的重要圣地。沿着海路传扬其文化及艺术。

AoMB_I_image01.jpg
《海上佛教地图集》的论述

艺术与宗教的弘扬

佛教是便于传播的宗教,经文可翻译成任何语言在任何地方流传。远航商人不但携行佛经和小雕像以求好运。海上航行非常具有挑战性,经常受到飓风、台风和海盗的困扰。早期佛教徒鲜有为佛陀塑像作敬拜之用,而是以足印、菩提树或法轮象征释迦牟尼,其后从公元一及二世纪起,人们创造出佛陀及菩萨的人像造型,广加复制及传播。最终佛教的相关形貌沿着海路路线弘扬遐迩,礼佛敬拜亦成为主流的修习。

观世音菩萨和观音是一个文化融合的很好的例子。观世音菩萨是佛法慈悲的体现,在沿海路线举足轻重。所谓菩萨,即是觉悟与慈悲的存在,亦是水手的守护神。当这些画像和故事流传到中国沿岸,保护水手的神祇概念,早已以妈祖的形象存在,她是大海的守护女神、航海者的保护者,与观世音菩萨的角色类近。观世音菩萨的女性形象是为「观音」,在中国备受尊崇,她既是守护大海的女神。

AoMB_I_image02.png
AoMB_I_image03.png

1-4
佛像,龙门石窟,石刻,五至六世纪,中国洛阳。照片: Somkid Chaijitvanit
佛陀足印,阿富汗,犍陀罗,印度。照片: Smuconlaw / CC BY-SA 3.0
菩提树,印度,巴尔胡特。照片: Biswarup Ganguly / CC BY 3.0
法轮,印度奥里萨邦,科纳拉克太阳神庙。照片: Aaron Butler

AoMB_I_image04.png
AoMB_I_image05.png

5-6
观世音菩萨像,公元九世纪,铜鎏金,维拉伽拉,斯里兰卡
高 49.8 厘米,科伦坡国家博物馆,藏品编号:CNM /AP/2012/BN/11
观音,约1025年,木,北宋,中国,檀香山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