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填寫專業申請表的那天,我哭了。13歲時我就立志要讀中國文學與藝術專業,但5年後卻幾乎是被父親逼迫著,在專業欄中寫下“經濟”二字。我知道,父親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愛我,畢竟文學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幾乎沒有市場,且薪酬甚薄。所以我最終還是聽從父親的意見選擇了經濟專業,心中很是低落與迷茫。當時我以為在這條路上,日子會變得寡味而無趣。

我是個慣常用藝術思維思考的人,故而起初成天的圖表分析與數位計算讓我苦不堪言。當然,最大的癥結在於思維模式,我太不擅長邏輯與分析。第一學期我的成績很不理想,然而這也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必須儘快抓住機會,改變自己。

我開始以一種更為積極開放的心態來對待事物。我試著領會經濟模型中的邏輯感,並用它來平衡我性格中過於感性的一面,使自己成長為一個知識均衡、沒有“短板”的人。的確,在學習經濟的過程中,我學會了從不同角度想問題,也體會到宏觀思考的樂趣。然而不久後我發現,發現無論選擇什麼專業,我都無法停止自己對文學與藝術的追求。於是,我更加堅定了自己最初的夢想。在聽取了一些文學老師的意見後,我決定本科畢業後繼續攻讀文化領域的博士,以便將來從事文化研究及傳播工作。所以即使商院的必修課很多,我也依舊堅持每學期至少修一門關於文學藝術的課,譬如《文學概論》和《西方文化傑作鑒賞》。

自己上心之餘,我也在向父親證明:文學確實比經濟適合我,而且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我給父親寫了許多封信,言之情理,和他分享我對未來職業的打算,告訴他我想做一個文化策劃人。同時,我也向他彙報了在文學課上取得的好成績,讓他相信了我的確在文學文化方面有很大潛力。不消說,父親當初為我選擇經濟專業的初衷是讓我有更美好幸福的生活,而不是為了從商本身。因此一年後,父親竟開始向我出謀劃策,和我討論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出色的文學博士申請者。

經濟專業看起來是我夢想主旋律的一段插曲,但我的確受益於它。現在我可以頗為幸運地說:我正在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