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獎作品

浪·跡



胡越

上海財經大學 經濟學院 本科生


中文詞彙是很奇妙的一樣東西,比如說“浪跡”。對於僅僅接觸漢語言學習的外國人來說,簡直是不知所云,可是對普通的中國人來說,遐想卻有很多:一人一馬,四海為家,近則三山五嶽,遠至戈壁黃沙,天涯明月囊中酒,萬里西風瀚海沙。說來又是一奇,如此超脫的經歷,現代中國人並不比西方人有多少優勢,那麼,我們的體驗來自何處?毫無疑問,我們對某些文字超出表面意義的理解,恰恰來自於更廣範圍的文字的影響,也就是閱讀。詩詞歌賦也好,武俠小說也罷,是閱讀讓我們在缺乏實際經驗的前提下獲得幾乎同等層次的美的感受,這是文化的勝利,又是個人的悲哀。現代人的“知”與“行”以一種不引人注目的方式悄悄分離了,拆解“浪跡”二字也許能從另一個角度加深我們的體會:我們依舊可以在人生的旅途上留下足跡,可也只是足跡,那種屬於行走的瀟灑、放浪、自由的感覺,那種由奔放的心靈釋放出來的,可以真正聯繫起旅行與思考的“浪”,在現代社會的擁擠與喧囂中日趨式微。

所謂的擁擠與喧囂並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們存在於哪怕一次最簡短的現代意義的旅行中。我們的身邊永遠堆滿了虛偽的人造景觀,我們的耳邊永遠充斥著講解員的喋喋不休,最重要的是,大多數人不能突破時空的限制而必須借助於公共交通來完成旅途。真正的旅行,旅途才是主體,目的地只是附加,可目前的情況正是相反。出現這種倒置並不能歸罪於普通人的審美局限,只需回憶人生中的幾次旅行,在密閉的車廂內看著窗外幾乎一成不變的風景,還要忍受暈眩、晚點、吵鬧、煙味與汗臭這些本不該屬於旅途的東西。即使到達終點,食宿條件也常常破壞氣氛,使人為旅行的“跡”所累。不禁讓人想起錢鐘書的《圍城》,似乎也有一段相仿的經歷。方鴻漸等一干人在趕赴三閭大學任教的途中,也曾遭遇擁擠的小車、骯髒的旅館、泥濘的夜路,甚至有資金短缺的困窘和對世態炎涼的感歎,拿方鴻漸這樣的俗人來比較可能只是出於自嘲的需要,不過我們何嘗不是俗人一個?默存先生以他強大的筆力將整個人生都寫進這次旅行中了,在人生旅途中,方鴻漸只能是個失敗的行者,無論是去三閭大學這一旅行的原動力——這是由趙辛楣提供給他的機會,還是在旅途中由於無能為力所造成的一系列窘境,都是人不能主宰自己命運而反過來被命運擺佈的真實寫照。與他相比,我們所謂的旅行好不到哪去,行程由旅行社主宰,行期和地點由自己的經濟能力主宰,整個旅途更是要受到許多令人不愉快的外界因素的主宰,哪裡還有浪跡的灑脫?不過我們也有優勢,這優勢仍舊是閱讀,是閱讀讓我們開始反思這一切並在境遇不盡如人意時能夠自我排遣,也許這正是有形的“跡”向無形的“浪”蛻變的第一步。

當然,僅有這種認識是不夠的,因為現實的吵鬧會很快淹沒你那份可憐的寂靜。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一次西湖之行:人群一浪浪地襲來,我只能在這種強大的推力下毫無目的地向前挪動,直到接近走完一條長堤,我才意識到我剛剛以極不舒服的狀態走過的竟是蘇堤!蘇子自然料不到他在幾百年前修建的一道堤壩如今要承載如此多的遊人,而我作為蘇東坡的仰慕者,也為他感到不平。不過我隨即釋然了,因為我知道東坡固然沒有未卜先知的本領,然倘若他能見到此情此景,他也一定能釋然的。我曾到過蘇州的拙政園,其間有一小巧精粹的亭子,配上了極有意思的名字:與誰同坐軒——出自蘇軾的一句詩:“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有人說這句詩體現了他卓爾不群的氣質,此刻深覺不然。蘇東坡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文名,在於他的包容而非孤高,這不是鄙視塵俗甘願與明月清風為伴的矯情,而是作為一位具有獨立人格和豐富體驗的人生行者的感悟:只要你離開了熟悉環境的封存而選擇了遠方,也就是選擇了不適甚至不幸,所謂的一帆風順只是良好的祝願,現實的旅行更多的是強力的束縛和命運的作弄。所以才需要一種“與誰同坐”的態度,在狹小閉塞的空間裡延拓出足以吐納宇宙的氣場,無論環境如何擁擠,只要記住“明月清風我”就行了。拋掉生命不必要的負載,輕裝上路,在熙熙攘攘中亦不覺人潮洶湧,心靈做到真正的流浪,步履才不沉重,所謂浪跡的真諦,自此已得大半。懷著這些零星片段的想法,我踉踉蹌蹌地走完了最後一段蘇堤,縱然還是避免不了胳膊被人捅、腳被人踩的命運,心境已大不相同。

旅行意義的成立是以歸宿的存在為前提的,我們一直帶著閱讀上路,殊不知它也在原地悄悄等待著行者的歸來。杭州市圖書館因為對乞丐和拾荒者無條件開放,被網友熱議為“史上最溫暖圖書館”,這當然是從人文關懷、注重平等的角度去說,將其視為一種溫暖的施捨。如若從旅行這一角度來看,這其實是一種仰視。無論是乞丐、流浪漢或拾荒者,他們較普通人少受物質的束縛,因而在旅途上走的更遠更灑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是“浪跡”的集大成者。他們只是需要閱讀來提煉精華,提升修養,就能巧妙地完成知行的統一,也就完成了浪跡的昇華。我們享受了安定生活所帶來的樂趣,也必然承受旅途上的種種不適,只有真正地構建起對閱讀的熱愛,與對旅行的熱愛相融合,才能一步步地尋求到本真,一步步地達到浪跡于現代社會的境界。悅于讀,悅于行,方能悅於生。

【評語】
有哲理,對旅行、閱讀的細緻思辨,文字功力也了得。但最值得推薦的則是觀察與分析的理性力量。從《圍城》讀到的旅程反思足見作者敏于思,長於表達。只是結尾部分的昇華倒有些過猶不及的操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