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English             中文

書體源流與書法賞析

 

中國書法可分為五種書體。以下簡略地介紹中國書法發展的歷史。

 

行書

行書在東漢末年即已形成,至東晉時可謂極盛時期。由於行書介乎楷書和草書之間,它比工整的楷書自由,比率性的草書易認,所以被廣泛應用。但是行書雖然書寫自由,但並不是隨便可以寫好,必須練好楷書為基本功才能寫好行書。王羲之是行書成熟時期最具代表性人物,他的《蘭亭序》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唐代行書也很流行,其中以顏真卿《祭姪文稿》被評為天下第二行書。宋代書法,行書的成就甚高,宋四家──蘇軾(1037-1101)、黃庭堅、米芾、蔡襄(1012-1067)皆擅行書。元代書法家中,趙孟頫也兼長行書,有人說他集前代之大成,尤其得力於王羲之父子,影響當時的書壇。明代書法家大都長於行書,著名者有文徵明、董其昌。清代行書受趙孟頫、董其昌影響很深,形成“台閣體”。乾隆以後,由於出土碑刻很多,書法隨之改變了方向。如鄭燮(1693-1766)在行書中溶入篆隸結構,面目一新。劉墉(1720-1804)則初學趙孟頫和董其昌,晚年潛碑刻,自行一格。

 

*精選作品


這幅《快雪時晴帖》也是王羲之的行書代表之作之一。這是一件行楷書短簡。從用筆來看,此帖多圓鈍的用筆,點畫勾挑都不露鋒,結體平穩勻稱,在優美的姿態之中,流露出質樸內斂的意韻。整體有古雅閑逸的氣質。

 

清乾隆皇帝極珍愛此跡,而將它與王獻之(344-386)《中秋帖》和王珣(350-401)《伯遠帖》一起寶藏養心殿西暖閣中,並更名為“三希堂”。及至乾隆十二年(1747),更把這三件稀世珍寶,與內府所藏三國鍾繇(151-230)至明董其昌(1555-1636)共135位書法家的墨跡編刻成一部大型叢帖,取名為《三希堂法帖》。

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唐‧顏真卿︰祭姪文稿


顏真卿在獲悉其兄及姪季明皆死於安史之亂中,便滿懷悲憤揮筆為姪兒寫下了這篇祭文。全篇書法氣勢磅礡,一氣呵成,墨氣連貫,渴筆時有出現,流露出悲愴的情緒。也同時見得顏真卿行書行筆遒勁,結構沉著,自成一格的風格。

 

 

 
北宋‧蘇軾︰寒食帖


蘇軾的書法能繼承傳統藝術,並能在此基礎上力求革新。《寒食帖》是蘇軾被貶黃州後第三年寒食節所寫的兩首詩。筆法遒勁,疏密有致,隨著詩情而轉折變化。章法參差錯落,起伏跌宕,達到了藝術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

 

 

 
北宋‧蔡襄︰尺牘


蔡襄的書法從王羲之父子入手,後參研顏真卿書法。他的行書最稱妙絕,結體端莊秀美,於遒勁飄逸之中見雅麗秀美之態,在北宋中期書壇佔有重要地位。此幅《尺牘》筆力遒健,運筆流暢,結體嚴謹,是其行書代表作。

 

 

 
元‧趙孟︰頫尺牘冊


趙孟頫的行書在王羲之《蘭亭序》諸作品的基礎上形成自己遒勁姿媚的典型風格。

 

 

董其昌的行書也是對書壇影響最大的一種書體。他的行書以王羲之父子為根基,又得力於顏真卿和米芾。董其昌書法的特色是用筆起筆露鋒,運筆流暢,乾淨利落;用墨淡而濕潤;章法以結字的疏密和行距來突破勻整,以求變化。結字往往以米芾那種略右上方斜向為習慣,但整體不失平正。此幅行書偶兼草書,結字以欹取正,行氣疏朗,筆勢略外放,筆法自然含蓄,墨色清潤,是董其昌大字行書的代表。

明‧董其昌︰行書  

 


 

此幅字體用筆豐潤,點劃飽滿,內含剛勁,猶如棉裹鐵;用墨濃重;結體中心緊湊,右上角放寬,疏密有致。

清‧劉墉︰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