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on

Korean Classics Indexing Project Database is a database of essay-level titles (about 1,060,000 entries) indexed for a collection of more than 3,000 classic anthologies written by more than 3,000 Korean writers from 7th century to early 20th century in Chinese characters. It is a collaborative achievement of organizations from THREE countries. It is a three-year project initiated by three departments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Library (project coordination and metadata creation), Chinese Civilisation Centre (subject specialties), and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Translation & Linguistics (language and culture specialties). The indexes in classic Chinese scripts were built up by the City University Library. Jeju National University and the East Asian Library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joined the project later on and have transcribed the indexes into Hangul and the McCune–Reischauer romanization respectively. Kyungin, the publisher of the anthologies, provides full-text images to be linked to the index entries. The Database will benefit East Asian studies and help bring in new materials to this research area.

Korean Classics Indexing Project Database:

Access for CityU staff and students (with access to full text)
Access for the public (index only)


韓國古漢籍.東亞新文化—韓國漢籍索引數據庫啟用典禮


中國古籍數字化的情形—不僅完成數字掃描,建立深入詳盡的編目資料,有些經典文獻甚至已完成全文影像辨識,方便讀者由主題檢索/作者檢索/出版年代檢索,擴展至全文檢索,便於讀者找尋文獻間的文脈關係,避免遺漏,高研究創新的速度與品質。

韓國古漢籍的重要性—歷史上中國與韓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從未間斷過,文化是聯繫不同民族思想感情最重要的紐帶,也是文明溝通與發展的津梁。兩國在歷史遺產及文化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共同創造了東亞文明的異彩。漢字、儒學思想、經典文學、佛教、中國醫藥學、禮儀制度、風俗教化,都是中韓文化共通的因素,相互激盪而促成了東亞深厚的文化底蘊。韓國古籍文獻多以漢字書寫,它不但讓我們能深入了解韓國文化及中韓文化交流,更可以通過韓國歷代學者的著述, 瞭解東亞漢字文化與儒學文化的多元性質,讓中國學者在研究中國文化發展的歷程中,多一面鏡子, 看到多彩多姿的面貌及還原許多中國本土已消失的典故、禮儀、法治文獻,補充中國古籍文獻的缺漏。與中國古籍一樣,韓國古漢籍是沒有句逗的,且兩者間在寫作方式及詞彙使用上有相當大的差異性,在文字、詞彙、文體的辨識需要藉助學科專家,因涉及龐大人力資源, 目前在韓國還有相當多古漢籍的數字化,還侷限在影像的掃描及文獻的簡要的編目(書名/作者/年分),並未提供書內更深層次的篇名、全文檢索,因此無法透過電腦,揭示每一本書內的大量的文獻。

 韓國漢籍索引數據庫的計劃

《韓國歷代文集叢書》則是香港成市大學的特色館藏之一,在香港僅有一套,在內地也僅有極少數的圖書館珍藏。這一套叢書共有三千冊,由逾三千多位韓國文人學者以漢文寫成,寫作時代自韓國新羅時代(公元七世紀)至日據時期(二十世紀早期),其內容十分豐富,涵蓋政治,經濟,軍事及文化等多方面,展現了歷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與文學記載,是研究東亞地區的文化交流以及漢學發展的難得的寶貴文獻。這一套叢書的作品以多種文體形式呈現,例如有: 絕句,律詩,賦,疏,信,祭文,行狀,記,贊,等等數十種文體。而很多文集所包含的篇章數量也都非常大,從幾百篇至數千篇。例如,退溪先生文集共有十五冊,合共8386頁,含3989條篇名。全套叢書文集共有一百零六萬多條篇名。(李退溪是有「東方朱子」之稱的韓國儒學泰斗,繼承並發展了朱熹和王陽明的學說,建立了退溪學派)

「索引」是將文獻中具有檢索意義的事項有序編排,以供檢索之用,是治學的重要工具。索引有助文獻資料的整合,幫助學者發現主題,減少在資料掌握上的遺漏和缺失。互聯網的誕生,電腦搜尋系統的完善,為研究提供了更多便利,而可真正達「學術乃天下之公器」的目標。香港城市大學的三個部門—圖書館、中國文化中心及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首先聯合發起了建置韓國漢籍索引數據庫的的計畫,並從《韓國歷代文集叢書》做起,圖書館負責計畫統籌及數據建置的具體項目,中國文化中心及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則提供學科方面的專家指導。香港城市大學圖書館在歷時三年的時間內將《韓國歷代文集叢書》中的漢文篇目共1,060,000多條製作成索引,從原來只可檢索的3,000條書目層次(資料不夠詳細)擴展到可檢索1,060,000餘條更深入層次的編目數據,即為3,000本書製作了可供檢索的電子目錄內含1,060,000餘條篇名及其體裁和作者。而其後加入此計畫的韓國國立濟州大學和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東亞圖書館又分別將漢文索引翻譯成韓文和羅馬拼音,從而使這一索引數據庫能夠使用三種文字進行檢索,即繁體漢字、韓文及羅馬拼音。每一條索引可鏈接到由景仁文化出版社製作的全文影像。此索引數據庫可以揭示更多的學術資訊,對於全球的漢學,韓學,及東亞研究都將帶來更大的便利,對於漢籍文獻與東亞研究提供一個良好的平台。讓更多學者節省大量的時間、精力在資料收集上,從而將更多的心思花在資料的分析上了。未來計劃是強化索引數據庫,包括可進行全文檢索和跟中國古籍數據庫合作等。

國漢籍索引數據庫啟用典禮

201268日下午3:00-4:30香港城市大學圖書館

主禮嘉賓包括: Korean Consul Mr Han, Provost Prof. Ellis、施子清博士、華中師範大學黃曉玫副校長。

為了弘揚中韓文化交流的促進,得到世界知名計量經濟學家蕭政院士珍藏特別從美國攜回金九先生的墨寶,除了欣賞他的行草書法,也可以瞭解他的思想,他引了明朝菜根談的幾句格言以明志。

透過韓國漢籍索引數據庫促進文獻揭示的範例

傳統上中國的歷史大歷經許多戰爭及皇位爭奪,史籍的對於失敗者或政爭的全貌在中國的史籍文獻著墨不多,但韓國文人到中國是以客人的身份來,他們將他們在中國的見聞以漢字記錄下來, 帶回韓國。會場提供5個不同學科主題的範例,在目前一般搜索引擎(Google / 百度),或訂閱服務的內地、香港、台灣中文古籍學術數據庫無法被檢索到的文獻,但卻被韓國漢籍數據庫揭示出來。



韓國漢籍索引數據庫︰

索引及全文影像〈城大師生使用〉
索引〈公眾瀏覽〉

 


 

 

Copyright © 2012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