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Index
Glamour of Cantonese Opera

粵劇的行當和劇本

粵劇演員早年分為十個行當:末(老生),淨(花面),生(正生),旦(正旦),丑(丑角),外(正生外加一生),小(小武),貼(正旦外加一旦),夫(老旦)、雜(二花面,五軍虎,堂旦等角色),每個行當均設專門的訓練。

到1920及1930年代,十個行當演變成「六柱制」,分別為文武生、小生(第二文武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及武生。由於部分行當功能相同,加上劇本內容的演化,實際上只有文武生,武生,丑生,花旦四個行當。

早期的粵劇劇本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劇本會寫清楚唱詞及道白;另一類則只簡略地提供故事情節,大部份場次並無科白曲文,要依靠伶人臨場發揮,名之曰「提綱」(下文有詳述)。及至清末民初,粵劇受話劇及歌劇影響,開始採取分場分幕的編劇方式,語言亦趨口語化。後來,由於省港班之間競爭激烈,他們為爭取觀眾,紛紛開新戲,更禮聘文人參與編劇工作,使劇壇出現了不多曲詞優美的作品。以下我們將簡單介紹「排場」和「提綱」兩個與粵劇劇本有關的概念︰

排場︰

即粵劇的表演片段,由固定的鑼鼓點子、音樂、功架、舞台調度和情節等組成,它們往往是優秀傳統劇目裡的精彩片段,被擷取出來作為演員和編劇的基本功。在演提綱戲的年代,開戲師爺往往只提供每個場口的情節,完整劇本則欠奉,故演員必須熟悉各種「排場」,才能應付出台的演出。另外,部分排場是各種行當的演員都需掌握的,稱為「通行排場」或「通用排場」,例如:上馬、落馬、會宴、探監等;有些則是某一行當才須掌握的,例如出現在文戲裡的寫狀、書房會等。據統計,現存排場約有二百多個。

提綱︰

提綱是一部粵劇演出時的簡要說明,寫於紙上,貼於後台,以作為演員和工作人員的提示。提綱的一般格式,是在劇名之下以方框劃分場次,列明該場的佈景、排場、音樂,而角色則按出場次序排列。粵劇早期的提綱戲,並無完整劇本,演員須按提綱臨場自度,以既定排場串聯成戲。


>更多照片
IndexIndex